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吃喝玩乐 查看内容

悠悠白水千般情的增城市朱村镇白水山

10-11-3 17:18|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598| 评论: 0

摘要: 增城市的白水山原名泉山,位于朱村街丹邱村。山为罗浮山余脉,是增城大鹧鸪山脉的其中一个山峰。山上有一飞泉,远眺就如绿色帷幕上挂着一条白色绸带,故名“白水带”。白水山因而得名。增城市朱村镇丹邱村的白水山风 ...

    “行人拈碧溜,溜上驾蜃楼。玉汞熙金鼎,石流水不流。”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罗浮山开山之祖葛洪的一首《白水山石刻偈》,道出了白水山的山水胜景及其神秘的神话传说。白水山,原名泉山,位于朱村街丹邱村。山为罗浮山余脉,是增城大鹧鸪山脉的其中一个山峰。山上有一飞泉,远眺就如绿色帷幕上挂着一条白色绸带,故名“白水带”。白水山因而得名。值得考究的白水山、阆风、增城等密切关联的神话传说不提。那么,白水山到底以何闻名?是白水带?是丹邱?是栖云寺?三者皆有因果的必然。

 



    新编的《增城县志》,县名的由来,载《元和郡县志》云:“增城县……昆仓山上有阆风增城,盖取美名也”。明嘉靖《增城县志》载:“或以楚问增城九重。故名”(楚问即《楚辞·天问》内载: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又《淮南子》云:“昆仓山上有增城九重,高万一千里。上有不死树在其西。”《后汉书·张衡传·思玄赋》(约公元136年)云:“登阆风之增城兮,树不死为床”。增城之名,自战国至后汉已很流行。屈原《离骚》(公元前278年)“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焉”。查阅唐至清的旧志均有突出记载,增城县得名与白水山有关。   

    白水山海拔462.3米,山形险峻。山峰峦重叠处约320米,其顶峰葫芦顶462.3米,葫芦顶的后背山梅花顶494.7米。白水带是一条长420米,宽30多米,顶端海拔280米,底部110米,落差252米的瀑布,是仅次于名声远播的派潭白水仙瀑的增城第二大瀑布。泉水在山间曲折迂回,聚汇于主峰南麓,形成一泓平湖。湖水外溢,从山腹的峭壁悬岸飞泻而下,白练悬空,气势磅礴,涛声振耳。民间一直流传这里有龙气,现在果见瀑布下方左侧的一带低山,形状与龙十分相似,龙头、龙珠、龙爪、龙身、龙尾的形状都很清晰,龙口微微张开,正对白水带。

    “青峰径入云中去,白水时从天外还。”可以说,有这样的山、有这样的水,“丹邱”才名声显赫。据志书记载,白水山旁有一云母山,云母石可作药用,相传是炼丹的绝佳材料。古代朱村称云母都。葛洪云游白水山时,见到云母石和泉山,便在此炼丹,并留下诗句。我市南宋右承相崔与之在《题郑山人郊居》写道:“白云深锁路崎岖,鹤去台空景物殊。山障翠屏连素幕,泉分清溜滴明珠。道人只问丹砂井,隐客犹寻九节蒲。试问葛洪仙去后,至今遗迹事如何?”崔承相除赞美白水山景外,并道出白水山盛产可使人长寿的九节蒲。云母都的丹邱村因此地炼出的丹优而取名。清乾隆期间邑令管一清在《咏白水山》有道:“冰胎雪骨烟雾姿,偷飨云母神工施”的诗句,意指增城人何素女,取食葛洪炼丹的云母片粉而升仙。《何仙姑祠》有云:“不隔尘埃咫尺间,谁知城市有仙山。化成云母长生药,驻得仙姑不老颜”。可以说,古人把白水山看成为城市里的仙山。

    唐开耀年间,何素女受罗浮道士蔡太乙托梦,于云母岗炼丹并留下《炼丹诗》:“凤台云母似天花,炼作芙蓉白雪芽。笑杀狂游勾漏令,却从何处觅丹砂。”这首诗也是八仙之一何仙姑仅留世间三首诗之一。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在《王昌龄集》里有“云英化为水,光采与我同”,经明人屈大均验证词句是写何仙姑炼云母丹。卢鸿的山水树石画比喻白水山“得平远之趣,笔意位置,清气袭人”。在唐代由于何仙姑成仙之典故,白水山已经不是等闲之山,在唐代的名人心中,白水山已经升华备极了。南宗五祖白玉蟾,曾一心专研何仙姑的云母丹,栖居于云母岗小桥边岩石下的小红玉洞,并留诗“阆苑无踪迹,唐诗有姓名。不知红玉洞,千古夜猿声”。白玉蟾因无法寻找神话传说中的阆苑和何仙姑方药,不成志而离,成其一生不幸之事。

    是否有云母仙丹?我们也象白玉蟾一样无法寻获。但米中碧玉/丝苗米却是驰名中外。栖云寺,白水带与丝苗米有着极深的渊源。相传明朝有一高一矮和尚法号智深、半叶。两人将各地化缘回来的优良稻谷播种于寺前的地块,经过多年的杂交研究,终于种出米粒尖细、油质丰富、晶莹洁白的俗称高脚丝苗和矮脚丝苗两个品种。史上记载:山中有田,终年云雾萦绕,上有青松翠竹,郁郁葱葱。四季桃花,吐艳争辉。有赤脚仙人在田中锄种,命为“云锄”一景。山中有水溪,积水为池,池中有锦鲤,名为“锦鲤池”。人们始终无法理喻:都是同样的谷种,山下种出的怎么也比不上寺旁那几亩山坡的种出的好吃,而且这大片农田里,有白水带这支灌溉的又比其他地方的好吃,若离开了这一片相连的田,米质就更差了,拿到别的地方种差别更大。至于新的品种“野奥丝苗”有幸跟杨利伟上了太空,又成为“太空丝苗”,那是后话。

    “云母丹邱”那千年璀灿文化,自然也少不了名寺古刹的佛缘佛事。白水山麓建有一寺庙/栖云寺,它始建于隋朝,传说是隋朝初年一个叫栖云的和尚所建,故叫栖云寺。庙体群山环抱,几座小山犹像几朵莲花座似的烘托庙体,风景秀丽,环境清幽。栖云寺坐北朝南,柱梁结构,为三进三格局,宋代易名为栖云庵。栖云寺在解放后“破四旧”被毁,但遗迹尚存,栖云寺遗址有众多古树名木,如几百年树龄的榕树、龙眼树、杨梅树等,有千年古井,此外还有僧侣舍和打谷场等遗迹。

    “云游天地皆无地,诵读圣经化了经”,这是白水山栖云寺的山门楹联。门联道出了对世俗的看法,表达了出家人自身清白,化了即无,无地更清闲。栖云寺乃当时名震一时的寺庙,鼎盛时有僧侣一百多人。清乾隆诗人黎民怀撰《白水丹邱》:“物外飞泉境最赊,羽人曾此事黄芽。炉经劫后无余火,鼎落岩前有旧砂。雨过每藏瑶草涧,云深不见赤松家。莫看遗世无消息,服洱年来似可夸”。可见,清乾隆时,白云山的游览观光的客人还是络绎不绝。据志书记载道家第三代弟子张佛清来游白水礤(白水山别名),后建啸霞寺,寺址在小礤坡,上有石林,枫树林、松林,下有仙鹤潭,寺中多佛像。张佛清圆寂后,无后人接管,日久,寺毁断烟。

    后来,有湘僧建上啸霞寺,又毁于元朝,以后无人问津,只留断墙残碑。在栖云寺旁有一座以文院,是古代著名的书院,湛若水和觉浪道盛长老曾在此研学,其中觉长老在此传经过程中教出高徒琛度大师等。琛度,字孟容,原为佛山赖氏子,名镜,明末清初知名佛学大师,常读书于白云山栖云寺,故号“白水山人”。琛度能诗、工书、善画,时人称为三绝,以白水山为题材著有《素庵诗钞》,画作《松色山光图》、《山水长卷》等。栖云寺亦吸引了众多的名人墨客,留下了众多诗词书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吴应新的《栖云庵记》、苏东坡的《游白水山佛迹岩记》、白玉蟾的《红玉洞》。苏东坡在栖云寺旁的聚仙石(传说古代有众多仙人来此相聚,此石可坐数十人)上挥笔题字“聚仙石”。栖云寺为历代增城县官们必拜之地,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市增城区香蕉产量的气象预报模型 为乡
  • 试探广州市增城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 广州市增城区41个气象观测站2011—2021年强
  • 从深山非遗到网红打卡地 增城区派潭镇背阴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五一"首日迎客6万人次
增城论坛|新塘地图|派潭镇|石滩镇|中新镇|荔城街|崔与之|增城绿道|增城丝苗米
增城区|荔城街|增江街|朱村街|永宁街|荔湖街|宁西街|新塘镇|石滩镇|中新镇|派潭镇|正果镇|小楼镇|仙村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