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三伏天,游泳成了不少市民的首选消暑方式。然而,2014年7月30日家住增江街塘口村的市民刘女士致电记者反映,进入夏季以来,经常在傍晚时分看到很多市民前往初溪休闲公园水域野泳,甚至有人当众宽衣解带,俨然将这里当成了一个免费“大浴场”。“不仅有大人,还有小孩,周末时来游泳的人的车排起了长龙,场面很‘壮观’!”刘女士说。 绿道被野泳者当成“停车场” 2014年7月30日17时许,记者沿着鹤之洲湿地公园一路向南走访发现,增江河堤上的绿道停满了私家车,延绵数公里长的车龙占据了绿道宽度的一半。在接近初溪水利枢纽水电站的河岸上,穿着泳衣泳裤的市民穿梭在车流中,有的市民一下车就踏着草坪径直到达河岸,跳入清凉的增江河中“畅泳”,原来茂盛的草坪被踏出了一条条小路。 “最近天气太热,这里的河水很清凉,就和天然泳场一样!”带着一家大小过来游泳的市民周先生告诉记者,和他一样带着孩子驱车前来畅泳的家庭不在少数,他们一般都将车辆停在河堤的绿道上。“整个景区的绿道都是两车道宽,如今光是停车就占用了一个车道,只剩下一个车道通行是远远不够的。” 在绿道上骑自行车游玩的王先生说,因为停靠的车辆占据了半个绿道,绿道上经常发生拥堵现象,而且他还要不时避让乱停乱放的汽车,绿道交通安全堪忧。记者走下河堤来到岸边看到,前来野泳的除了成年人外,还有不少孩子。 各种各样的救生圈、鞋子、衣服被随意地放置在岸边的警示牌与绿化带上,整片水域俨然成了一个公共浴场。记者留意到,前来野泳的市民装备齐全,包括泳衣、泳裤、泳镜、救生衣、水上充气玩具等。由于没有换衣间,除在车上换好衣服外,一些市民直接利用灌木丛的遮掩换起了衣服,一些游客尤其是女性游客纷纷绕道而行。 野泳者人身安全难保障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众多市民聚集野泳的区域并没有任何安全防护设施,更没有专业救生人员。随着野泳人数的增多,不断有人向深水处游去。远远望去,宽阔的河面上漂着很多小黑点,在水中忽上忽下,让人不禁捏了一把冷汗。更有一些胆大的青少年,把几米高的码头石栏当作游泳池的跳板,从上面直接跳入河中。 “来增江野泳的人实在太多了,这里毕竟不是游泳池,肯定难以保障安全。”一名正在巡逻的治安人员告诉记者,尽管增江两岸都竖立着不少写有“水深危险,切勿游泳”字样的警示牌,但对野泳者毫无作用。此外,尽管一些野泳者自带了救生圈和救生衣,但他们都不是专业人员; 一旦遇到溺水事故很难镇定处理。“增江河水很清澈,周边风景也很美,但野泳者的行为不仅不文明,还影响了景区生态环境。”市国际旅游度假城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表示,野泳容易发生溺水意外,建议市民移步景区内的人工沙滩泳场按规定入场游泳。 人工沙滩泳场游客锐减 随后,记者在人工沙滩泳场看到了与初溪码头截然不同的景象,里面只有零星几人在水中游泳,与初溪水域热火朝天的场面相比显得冷清多了。“去初溪码头游泳的人嫌弃这里水浅,成年人都喜欢到那里游泳。”在沙滩泳场售卖游泳用品的陈阿姨告诉记者; 此外,人工沙滩泳场正在围闭施工建设水上冲关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前来游泳的人数。“来这里游泳的人少了,生意自然不好做,此前一日最多能卖出20多套泳衣,现在几乎无人问津。”陈阿姨说。据相关施工人员介绍,水上冲关设施将在下周完成,届时人工沙滩泳场即可恢复正常。 水中自救及互救方法 溺水时千万不要手脚乱蹬拼命挣扎,否则会增加水草缠绕的概率,浪费体力,而且很容易下沉。正确的自救方法是,落水后立即屏住呼吸,不要慌乱,保持头脑清醒,然后放松肢体,尽可能使头部后仰。只要不胡乱挣扎,人体在水中就不会失去平衡。这样口鼻将最先浮出水面,呼吸并呼救。呼吸时尽量用嘴吸气、用鼻呼气,以防呛水。呼气要浅,吸气宜深。 互救时,救护者必须镇静,尽可能脱去衣裤和鞋,迅速游到溺水者附近。对筋疲力尽的溺水者,可正面接近;对神志清醒的溺水者,要从背后接近。用一只手从背后抱住溺水者的头颈,使其仰面,再用肘使力夹住其肩膀,采取仰泳的方式将溺水者拖回岸。 如果救护者的游泳技术不够娴熟,最好携带救生圈、木板或用小船救护,或投下绳索、竹竿等,引导溺水者握住,再拖带上岸。救援时如被溺水者抱住,不要相互拖拉,应放手自沉,使溺水者手松开,再救护。第一目击者发现溺水者后,马上拨打120请求医疗急救。溺水者被救上岸后,应立即清除其口鼻中的淤泥、杂草、呕吐物等;做短暂控水处理,迫使吸入呼吸道和胃内的水流出;再实施心肺复苏,并尽快搬上急救车,转送附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