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千奇百怪 查看内容

增城市派潭镇樟洞坑村的灵山驿站 闲时为吃苦教育基地 忙时为支教服务站

14-9-6 08:09|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739| 评论: 0|来自: 增城日报

摘要: 这里没有空调、没有Wifi、一个电话无法让“宅急送”在15分钟内送达,这里是增城市派潭樟洞坑村一间建于1960年代的客家老屋。经简单修葺,这间客家老屋有了一个新名字——“灵山驿站”。从2014年“五一”假期开始,这 ...
这里没有空调、没有wifi、一个电话无法让“宅急送”在15分钟内送达,这里是增城市派潭樟洞坑村一间建于1960年代的客家老屋。经简单修葺,这间客家老屋有了一个新名字——“灵山驿站”。从2014年“五一”假期开始,这里成为了城市孩子体验农村生活、接受“吃苦教育”的基地。



集吃住农事体验于一体

每个家庭亲子合作两道菜,父亲烧火、母亲洗碗、孩子洗菜炒菜。看着孩子们像洗衣服那样搓洗菜心、小心翼翼地削土豆,父母们“大开眼界”。炒菜时,母亲在一旁指导,父亲则站在后面陪伴,重量不轻的锅铲握在手里,孩子费劲地炒着菜。2014年8月下旬,来自广州的亲子家庭在“灵山驿站”上演真实版《爸爸去哪儿?》。

据悉,亚残运火炬手陈有胜结合自身早教与户外活动经验,利用20世纪60年代的客家老屋,引进先进的“巴蓝思”教育模式,创办集住、吃、晨练、晨读及实地成长体验等于一体的青少儿教育基地——“灵山驿站”,专门为城市孩子提供“吃苦”、“自助”的短期成长教育。

“灵山驿站”共有7间房,每间房约8平方米,除了厨房和洗手间,其余均为卧室。房子墙上悬挂着书画作品、蝴蝶标本,洗手间内的洗漱用品摆放整齐,卧室放置有竹床和用竹架、竹篮搭建的简单储物架,农事工具随意地摆放在室外搭建的遮雨棚里。走进简单、朴素的“灵山驿站”,时光仿佛倒退至70年代。

晨练、朗读国学或英语,到农耕馆体验农事活动,到小溪里抓泥鳅、玩水车,在石头上作画,住帐篷,拾柴草烧饭,与村里的小孩一起玩“跳飞机”、表演节目,学习编织……在“灵山驿站”,城市里的孩子体验着淳朴的乡村生活,通过“折腾”与吃苦,展现、发掘原本的天性。

陈有胜认为,孩子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真实体验先于抽象知识,具体观察先于一般理念。但目前大部分教育是在孩子还没对世界作出具体观察和体验前,就先在他们的脑海中灌输了抽象的知识和观点。当孩子习惯了通过这些现成的概念和理论去认识世界时,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自己作出独立思考和判断、从自己生活经验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能力的机会。

因此,自然教育、体验式教育有助于青少儿,特别是在“温室”里的孩子更好地成长。来自广州的家长刘女士表示:“现在的小孩子生活过于优越,受挫能力低,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教育、大自然教育,可暂时‘放弃’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回归农村,回归大自然,让小孩的身心得到锻炼。”

闲时为“吃苦教育”基地,忙时为支教志愿者服务站


“灵山驿站”原为樟洞坑村村民潘伯金的祖屋,为支持志愿者肖钢做好灵山片区留守儿童的支教事业,潘伯金将老屋免费提供给志愿者使用。“经协商,驿站平时作为大学生支教山区留守儿童的实践基地,没有志愿活动时,则作为青少儿‘吃苦教育’基地使用。”陈有胜说,肖钢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为山区支教事业他倾囊而出。

为帮助开展山区留守儿童支教工作,驿站创业所得的部分收入,将用于支持志愿服务的持续发展,如支持前来灵山片区支教大学生的生活杂费等。据悉,1959年出生的肖钢是广州一名退休公务员,2006年起他告别城市,走进增城派潭山区,开展留守儿童支教志愿活动,希望在有生之年建成100所学堂和100间书屋,关爱10万名留守儿童。

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2007年1月5日,第一所课外学堂——“万子学堂”在派潭镇七境村开课。过去7年,他为给山区留守儿童开设“课外学堂”,自掏腰包10多万元,帮助当地留守儿童达1000多人,被称为留守儿童的“好爸爸”。对于“灵山驿站”的发展计划,陈有胜表示,接下来,驿站将针对现存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如提高活动场所的安全性、丰富教育内容、增加娱乐设备、改善住宿条件。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