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增城市小楼镇竹坑村的抗日革命史 革命老区那些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10-11-4 05:59|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3162| 评论: 0|原作者: 竹坑村党支部&村委会

摘要: 增城市人民深知"落后就容易挨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谨记增城抗日时期,那群为了增城今日繁荣安定作出牺牲的前辈。此文根据郭大同、刘志远、钟钧衡、李瑞其、王森、王国雄、张达祯等前辈的回忆记录,由驻村工作队 ...

增城市人民深知"落后就容易挨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谨记增城抗日时期,那群为了增城今日繁荣安定作出牺牲的前辈。此文根据郭大同、刘志远、钟钧衡、李瑞其、王森、王国雄、张达祯等前辈的回忆记录,由驻村工作队综合整理。竹坑村作为增城最重要的革命老区,曾经有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因事隔50多年之久,尚健在的革命老前辈极力回忆,提供以上一鳞半爪,予后来者景仰和学习,以策鸿鹄之志。
 

华侨服务团到竹坑

增城小楼镇竹坑村,地处增城市派潭福和正果三镇的边缘地带,群山环绕。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带地区曾经是中共联合友军坚持抗日,打过多场硬仗的革命根据地。1939年5月,由“福和民众抗战救亡会”(后改称“福和抗敌后援会”)骨干分子李东林(马来西亚华侨巨商李腾利之子)、魏友相、郑贵章(李东林就读于上海暨南大学时的同学)等百余人组成的福和民众抗日游击队,在自主权不变的条件下改编为国民党66军随军杀敌第11中队。

同年7月下旬,66军调防,第11中队因军需给养缺乏而把常备队员暂时疏散,中队部回驻竹坑朱涵。党代表钟若潮(当时的福和区委书记)回到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福和分队,带领黄丽(钟夫人)、吴伙贵、钟景亮、钟德夫、李自强、李瑞其、钟李林、张锦旺、魏汉棉、王若冰等30余人,在校长张梦初的支持下进驻竹坑小学。次年迁驻竹坑下塘。

开辟抗日根据地


“东服团”的队伍驻村后,把抗日救亡运动搞得如火如荼。他们办夜校,以书写革命标语的形式教民众识字。他们教唱《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黄河颂》、《延水谣》等抗日歌曲,深入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使群众的抗日热潮空前高涨,纷纷捐钱捐粮支持抗日。

在“东服团”队员黄丽的组织策划下,福和妇女会也在竹坑宣告成立,推选了元北乡乡长夫人郑秋婵担任会长。妇女会的宗旨是以实际行动激励抗日男儿英勇杀敌,例如30多名会员每人自制一双布鞋献给抗日大队等。在此同时,还成立了儿童团,以郑木榕、王振华为正副团。儿童团参加服务队的街头演出,负责放哨和传递书信、情报等。

“东服团”通过访贫问苦、秘密串联,于1939年11月在竹坑村发展了第一批党员,他们是张继叔、王森和、张达祯。后来又陆续发展了王福元、王金泉、王国雄、张扬水、张南全、张太保、张太经、张叔养等8人入党。1940年1月下旬,中共大坑党支部在下塘秘密成立。

大坑党支部先后由钟若潮、刘志远(后任广东省民政厅副厅长)、张继叔任书记(后任派南乡副乡长,1950年3月在二龙圩遭遇张厚仔为首的土匪袭击,在战斗中壮烈牺牲)。1940年4月,国民党突然派兵围捕“东服团”各个分队。钟若潮、李南等主力队员奉命编入魏友相抗日杀敌大队,其余人员在群众的掩护下,安全撤离竹坑村,后来黄丽同志在穿越沦陷区的战斗中光荣牺牲。

武装自卫,建立民主政权

对于国民党的反_共阴谋,增城县委早有警惕,抓紧时机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运用革命的两手反击**的两手。1939年12月初,魏友相按照党的指示,在朱涵把原第11中队扩编为大队,挂名国民党63军随军杀敌第1大队。1940年1月,大坑民众抗日自卫队成立,由王森(后任兰溪林场场长)担任中队长,张太经和张邱鉴担任副中队长。

中队下辖三个小队:下坑小队由王福元任队长,竹坑小队由张邱鉴兼任队长,坑尾小队由张永春任队长。自卫队共60多人,拥有长、短枪及粉枪46枝,大刀一批。他们平时负责站岗、放哨,战时配合杀敌大队作战。此时,由魏友相统辖的地方武装抗日力量已发展到400余众,声势浩大,使敌伪军队都不敢贸然进犯。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