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探寻增城客家的今生与往事: 扎根深山的客家人是“招垦令”的产物

14-9-12 05:55|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679| 评论: 0|原作者: 任问墨|来自: 增城社区报

摘要: 客家人,一个在增城非常熟悉的名词。这个占据约三分之一增城人口的族群,历来是各界学者研究的重点对象。增城,作为广州腹地,自古掌握着自然的丰厚馈赠,农业、渔业,工业随着历史的发展都有长足的增长和进步。明末 ...
客家人,一个在增城非常熟悉的名词。这个占据约三分之一增城人口的族群,历来是各界学者研究的重点对象。增城,作为广州腹地,自古掌握着自然的丰厚馈赠,农业、渔业,工业随着历史的发展都有长足的增长和进步。明末清初,增城迎来大批外来人口,他们深入增城山区安营扎寨,兴建祠堂,传播自己的文化,传承自己的习俗,成为了增城仅次于广府人的又一大族群,他们就是而今人们口中的客家人。增城的客家人从哪里来?他们围龙屋有什么特点?进驻增城后,他们与其他地区的客家人有何不同?走进增城带你走进增城客家。


扎根深山的增城客家人是“招垦令”的产物

客家人从哪里来?又是什么时候迁入增城,开始自己在增城的全新生活的呢?在创立于2008年3月的增城市客家文化研究会,我们寻得客家人迁入增城的信息。华南师范大学退休教授,增城客家人王李英教授告诉记者,客家人作为个人的移民,最早的有在明弘治年间就进入增城,但成规模的进入而形成客住区域的时间,却要比广府人晚了约400年之久。

清朝初年,“迁海复界”一纸令下,东南沿海渔民再不能出海劳作,也日渐失去了和海外各国原有的联系。直到康熙年间,政府才发布“招垦令”,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客家人,特别是粤东北嘉应州(今梅县)的客家人,才开始向粤东南沿海复界区迁徙。增城客家人正是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催生的杰作。

在增城市中新镇,日夜看守着增城唯一一座延续梅县客家围龙屋特色的冈埔村客家围龙屋的冈埔村村委书记告诉记者,增城绝大多数的客家人来自梅县,当然,也有极个别村子里的客家人来自蕉岭、平远、兴宁、惠阳、博罗以及北部新丰、河源、紫金、英德等地。

“客家人的生活境况非常糟糕,由于是在‘招垦令’的大时代背景之下迁徙的,客家人并非群体迁徙,而多是迫于生活需求小集体甚至个人形式的迁徙。初到一个地方时,因为力量较小,不能与当地人抗衡,只能扎根深山。”王李英告诉记者。尽管初入增城的客家人生活环境较差,境况艰难,但客家人的团结互助令他们很好的融入了增城,与其他族群——广府人和畲族人和平共处。

增城客家围屋注重防御功能

在中新镇冈埔村有一座久负盛名的客家围龙屋,因其造型独特,是增城唯一一座延续了梅县客家围屋特色的客家建筑而被来自各地的客家文化研究者钟爱。然而,增城最常见的客家围屋却并非如此标准,它们更多融入了增城当地特色,在精神内核保持不变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比如正果镇的正果洋有四角楼,村的四角有炮眼,寓居驻防于一体。

竹坑村在围村的东头建有八角楼,从八个角度护卫全村。银场高排村在村前建有围墙,两端有“斗方门”,锁上门,全村严严实实。尽管房屋建筑方式有差异,但从整体而言都是强调攻防一体,这似乎也体现着客家人谨慎和戒备心理。客家围龙屋,讲究阴阳和合。王李英教授描绘了客家围屋的基本构造,围屋前面是一个半月形池塘,主阴,这个池塘的大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要求,但每个客家围屋前方必须有一个。

中间是围屋的主体,就是屋基本身,以祠堂为中心,两边住房以中间为轴围绕祠堂对称布局。屋基背后是后龙山,主阳。祖祠有三进、七进的。冈埔村的围龙屋是半月形的,与村前的半月形鱼塘以及较远处的半圆形山脉,刚好形成小圆和大圆,是最具传统意义上的客家围龙屋。而坳头的村前是长方形的龙山,派潭石屋全村青砖到栋,祖祠七进,村民驻地由祖祠两侧向左右延伸。显然已经有了自己的变化。

在中新镇冈埔村,记者看到盛名在外的客家围屋,村委书记细心的给记者指出客家围龙屋的建筑特征。“你看,这些墙的墙角都是非常高,而且都是石砖辅以黄泥,纵使用铁器猛敲猛打也不可能把墙体弄坏,这是为了避免小偷翻墙进屋。围龙部分的窗户也开得非常小,非常高,具备防御功能”。

围龙屋至今还有一户人家居住,在老人居住屋内,较为传统的客家灶台,方便添柴,休息,囤积薪木。而在屋顶,一个可供天然采光的通光孔照亮了整个屋子,老人说,有了这个通光孔,白天都不用开灯,很节约电费。客家人的住房小巧精致,毫不奢华但简单实用。在不足十平方米的空间内,每一处设计都凝聚生活的智慧。

“异姓共祠”增城客家的特色

黄卓夫,增城市客家文化研究会会长。当被问到增城客家的特色时,他思考一番后极其肯定的告诉记者——异姓共祠,而且数百年来与增城本地人从无械斗历史。客家人是个迁徙的民系,每当迁入一个新居住地时,他们首要的事情就是请风水师“堪舆相地”,兴建祠堂。客家人遵从“凡立宫室、宗庙为先”的古训,一个祠堂也被视作“族权”的象征。

一般情况下,客家宗祠是由同一宗族营建的,而在增城的小楼等地却出现了“异姓共祠”的现象。“粤西客家人在历史上曾多次与当地人发生械斗,而东部客家人却从未有械斗的历史记载,增城地区在历史上尤其以粤客和谐相处著称。”黄卓夫说,“不仅如此,增城的客家人还能做到‘异姓共祠’”。

在“三姓同祠”的仙桂村,村民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誓言——“拗过铜钱,呷过鸭血,斩过杆扫,奈一姓人欺负人就不吉利”。这句誓言是为了世世代代警醒何姓、王姓、邱姓的子孙互助友爱,世代和谐交好。除了“异姓共祠”,联合打醮则是更多异姓包括进来的一种联合活动。打醮活动要进行四天五夜,届时会请来八音队吹唱,从增城当地请戏班来“做大戏“。在梅县,村民做戏时演唱的是汉剧,在南洋的客家人把汉剧成为“国乐”。

而增城的客家人做戏时,做的却是粤剧,这是客家人进入以广府文化为强势文化地区后,受广府文化影响的一种表现。最让增城市客家文化研究会成员感动的,正是增城客家与增城本地人三百多年来的兼容并包,相互友爱,和谐共存。让增城客家既有了广府文化、畲族文化的部分特色,更好的适应了本地生活,同时又保留了自己地道的客家文化的精神内核,从而实现更广泛的客家异姓之间、客家和广府、畲族甚至其他外来人之间的联合和团结。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