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五十年代下动荡的增城县供销社历史

10-11-6 14:46|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498| 评论: 0

摘要: 据老人"吴杰荣"回忆其在20世纪50年代,在增城县供销社的工作回忆,让我们可以间接了解到那个动荡的年代,当时增城人的思想面貌和生活情况!没有增城老一辈的艰苦奋斗,何来增城现在的繁荣安定。
          1953年夏天,我从县第一区人民政府调到县供销社工作,与我同一张介绍信的包括何培均、阮秦发、夏伯有、曾祯祥等8位同志,都是参加土改后调来的。我从基层政权单位进入县经济部门,感到非常新鲜和陌生,想不到自这一次调动开始,就和经济工作结下不解之缘,往后几十年大部分时间都在财贸、工交等经济部门度过。我在县供销社一直工作了3年多,1957年初才调到别的单位。这几年对县供销社活动的所见所闻,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多已经淡忘了,但有几点至今还印象颇深。
 


增城一支精干的队伍

          县供销社(简称县社)成立于195 1年,我们调去时仍属于初建 阶段。1953年间县社(不含直属企业)只有30多名工作人员,配有 主任2人,设秘书、人事、计划、财会、采购(推销)、供应、储 运、组导等股,每个股有股长1—2人,股员数人,负责指导全县9个 区级基层社的各项工作。1954—1955年间,县社内设机构作了调 整,除保留储运股外,全部股改为科,还增设了加工企业(生产)科、私改科,后又增设了生产资料、日用杂品、农副产品、废品回收4个经理部。当时的县社在全县商业活动中举足轻重,深受县委、县政府重视,因此干部配备一直比较强。l953年时任副主任的邓木、罗育文同志,都是战争年代参加革命的老党员、老干部;后来先后任主任的宋国华、罗育文同志,在任时都是县委委员。在科长中先后有王志伟、李景彬、刘克行同志是从副区长岗位调来的。整体干部队伍的来源主要是:县社创立时调任的干部;从学校吸收的年青干部;部队转业的干部;经过土改锻炼调来的干部。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干部组成了一支有活力、能干事的队伍。在现职干部中,多数是十多岁至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初中以上文化占相当比例,在当时算得上文化素质颇高的。

为发展增城经济服务群众而操心

         为五十年代中,在新建设的县社办公楼(即现机关幼儿园所在地)的会议室墙上,醒目地挂着这样几条标语: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经济工作的总方针”、“商业是工业和农业的桥梁,是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城乡互助,内外交流”。我想这是明确县社工作方向的最好写照。当时的供销社系统是我县商业工作的“半边天”,分工负责领导农村市场,担负广大农村(含小圩镇)的农副产品收购和生产、生活资料供应工作,还直接兴办了一些加工性企业(如铁锅、烟丝、水果、酱料加工厂等),还分管手工业和对归口的工商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并担负供销社系统自身建设的社务管理(如发展社员、扩大股金、完善理监事会运作等)一系列工作。作为领导和指导机构的县社,每天要面对9个区级基层社和一些直属企业,面对当时近30万人口的广大农村,责任是重大的。

         年青的县供销社,紧记党和政府的指示,以抓好广大农村的商业工作,发展经济,服务群众为己任,每年对整体工作都有认真的规划和具体安排,还通过各种形式保持上下沟通,且经常组织由主任、科长(经理)带领的工作组,分赴各基层社检查督促工作。特别在每年的农忙季节,为确保农业生产资料及时供应和大宗农业产品的收购,花费了不少心血,有许多时候县社除极少人在家留守外,大部分人都深入到基层。我在县社几年间,曾任职于秘书科、采购科、私改科,和社许多同志一样,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出发到基层社和农村,参加各种工作组(检查组)不下20次。

         县社对基层的指导中,很注意点面结合的工作方法。每年都组织力量深入农村一些重点地区,抓好化肥分配、大宗农产品预购、定购,抓好良种、化肥、农药、先进农机具的试范,甚至免费送货到试范点应用推广。还举办培训班,组织科技人员下乡进行技术指导。为了方便群众购销,县社从五十年代初就注意农村的购销网点设置,组织基层社和后来归口的合营、合作商店、合作小组,不断进行商业网点调整,力求使大村庄有综合性购销点,中等村庄有供应必需品的小商店,在分散的小村庄,不定期组织货郎担巡回供应,有时还在一些圩镇、农村举办物资交流会、灯光夜市等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市增城区香蕉产量的气象预报模型 为乡
  • 试探广州市增城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 广州市增城区41个气象观测站2011—2021年强
  • 从深山非遗到网红打卡地 增城区派潭镇背阴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五一"首日迎客6万人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