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光,南宋武将,增城荔城人。南宋德佑二年(1276)元军攻陷临安,大臣陆秀夫与张世杰护少帝退至广东海上,左丞相陈宜中打算侍奉少帝逃往真腊占城(今属越南),先往联系,文光从行,暗中察觉宜中没有返回意思,于是聚结占城人及部属乘数十艘船回广州。时宋室已亡,文光率兵在增城结寨,保卫乡里,境内得以安宁。今夏街、郑田有石王庙供奉。 一、石文光其人其事 石文光,南宋末年振国大将军。增城城南夏街铁溪村人。铁溪村今已废,其址在今荔城街夏街村村尾回龙关以南,有铁溪涌与增江相通。生于战乱频频、忧患重重的南宋,文光年少时就心怀大志,常以抗金英雄岳飞及邑人先贤崔与之的事迹激励自己,盼望有机会奔赴前线,保家卫国,杀敌立功。为了实现自己的宏愿,文光与村中少年一道,研艺习武,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苦练武功,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更难得的是他身上所具有的忠肝义胆,侠骨豪情。县志记载其“少年时即有勇有谋”。及至文光成年,原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南宋朝廷,更是走到了分崩离析、江山易主的危急关头,正所谓国难当头,加上耳闻目睹元兵南侵,掠地屠城、残杀官民的种种暴行,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的种种惨况; 这位胆识过人,武艺超群,体魄强壮的石文光不免怒发冲天,敌忾同仇,毅然应召投军抗元,北上勤王,以舒抱负,以图救国卫民。由于英勇善战,带兵有法,屡立战功,先后被任命为游骑将军、壮武将军、怀化将军、振国大将军(从二品)等职,成为南宋末年不畏强敌、视死如归、英勇抗击敌人的一支强心针,也成就了增城历史上值得增城人引以为荣的赫赫有名的一位名人,一员猛将。 关于石文光身上一堆的将军头衔,遗憾的是已无官方正史可查,而只在野史和民间广为流传。不少人因此而怀疑石文光身上这些将军头衔的真伪,我觉得可以理解但不敢苟同。原因有二,其一是当时南宋已处于国已不国的大劫难、大动荡之中,国家机器已被彻底打烂,正处在无序和失控状态之中,7岁的昰帝临时小朝廷不可能对封官加爵之事有完整的官方记载; 就算有记载但在战火纷飞一路逃亡的时期,也不见得能得以保存;其二是亡国当前,宋室只要有人愿为其勤王护驾,必会报以封其高官许其大爵作为奖赏,以起示范效应,促使更多亡国的官民聚集而来,投身其中,拥其帝位而求渡过危难。因此,危急关头,给我们增城能征善战的石文光同志以一串将军的头衔是合乎情理的。 当然,在当时那个特殊时期所任命的官职所赐以的爵位,肯定与国家正常时期讲究制度、规矩的官爵有所差别,甚至有注水的嫌疑,就跟蒋介石败退大陆时,滥发委任状的情形相似。委任的官衔是真的,只不过委任的性质与形式都有点不正常罢了。因此,石文光振国大将军之职应当可信。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铁骑攻陷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俘宋恭帝,将恭帝及两太后等掳往北去。宋恭帝在位期间,朝政多由太皇太后谢道清代理;而谢道清政治上前期依靠贾似道,后来主要依靠陈宜中;都属用人不善,误国误民。而陈宜中亦是贪生怕死,不堪大用的之人,他屡次临阵逃跑,加速了宋室的灭亡。 临安失陷后,南宋大臣陆秀夫与张世杰退往福州,立宋恭帝幼弟7岁的赵昰为帝,改年号为景炎。其时誓要将南宋斩草除根、赶尽杀绝的元军,在其元帅刘深的率领下,穷追不舍,致使南宋末代皇帝赵昰走投无路,一路败退广东,最后在广东陆地上也无法立足,只好退至广州珠江口一带苟喘残存。 面对绝境,身为左丞相陈宜中提议,由他到真腊占城(今属越南。汉朝称交趾。)一趟,其一为到该地借兵回广东抗元护驾,其二在占城做好迎驾准备,接应无路可逃时赵昰的到来及小朝廷的安置,以图生机。无计可施的君臣们只好依照陈宜中的提议行事,由陈宜中率领数人马上动身,前往占城落实相关事宜。 石文光随行。到了占城后,贪生怕死的陈宜中置君王社稷于脑后,只顾个人安危,赖在占城不肯回国,还玩起了失踪。陈宜中的丑恶行径,石文光看在眼里,恨在心上。他深知救亡如救火,时间不等人,便愤然集结了所借及招募来的交趾兵和部属,驾船数十艘,日夜兼程,赶回广东勤王护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