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三峡移民在增城市的10年风雨情:移民分地分房 娶本地媳妇 喝老火靓汤

14-9-22 08:56|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8028| 评论: 0|来自: 广州日报

摘要: 10年前,901位来自重庆万州区新田镇、黄柏乡的三峡移民,在130多名当地干部护送下,乘坐专列直抵广州增城,开始了新广州人的生活。10年不长,但对于短暂的一生而言,也可以算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些来自巫山巴水的 ...


●很快就融入当地,花椒还是忘不了

36岁的张洪云仍然保持着三峡人天生良好的皮肤,与人交谈时,总是一副面带微笑的娃娃脸,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小很多。听说记者要来采访,张洪云专程跑到村口去迎接。张洪云所在的三峡移民村32户人家,128人,位于增城市石滩镇老三江镇所在地,附近就是热闹的大街,10年前刚搬来的时候,政府为每户兴建了一层洋楼,成行成列,现在基本盖上了两层。

和三峡老家比起来,张洪云说,这里出门就是厂,不用爬山,骑个摩托就出去了,上班方便很多。张洪云的大儿子已经读初三,小儿子已经有8岁,“以前读书要走很远的路,现在方便,出门不到10米便是三江小学。”张洪云告诉记者,小孩比他们更快融入当地,大儿子会讲白话,小儿子基本听得懂,“很多玩伴都是本地人。”

“以前大家还不是很熟悉,现在他们(当地人)觉得我们也是增城人了。”张洪云说,现在附近村办喜事都会叫上他们,反而是来看他们的亲戚少了。在张洪云家的厨房,记者见到了成袋的辣椒,还有大小一排的坛子菜,“比广东本地人家里的厨房,我们永远要多出十多种香料。”张洪云的老婆付莉笑着告诉记者,虽然融入了本地,饮食习惯还是有些差异。

“广东人喜欢吃草鱼,我们喜欢吃鲤鱼,但在菜市场很难找到鲤鱼。”张洪云说,他们爱吃辣、爱吃麻的重口味还是没有变,“外面的早茶喝不习惯,现在在家自己做饭,回锅肉、辣子鱼、粉蒸肉,这么多年还是改不了。”张洪云说,一到天冷的时候,移民村里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四川腊肠、腊肉,“三峡里养的猪好吃,一年才长200多斤,我们都让老家亲戚寄腊肠过来。”

●砂糖桔中见商机,带动原居民致富

50多岁的何大安10年前移民到增城中新福和村时,同来的移民有25户,如今正好100人。“如何转型”是摆在他眼前最大的困难,他甚至做好了准备:人移过来,家还是要安到三峡。何大安说,移民过来前,他在老家做些农贸生意,还有一个小厂,“我每次都来回跑,大部分时间是留在三峡做生意。”何大安说,看到广州市场上蔬菜需求量大,价格贵,自己很快返回重庆,包了一块300亩的地去种菜,“谁知道当年菜价大跌,自己亏穿了老底。”

何大安说,“我当时心情很差,不知道我这把年纪的人,在这里还能怎样立足。”在增城当地政府组织移民对当地农产品的一次考察活动中,何大安发现了商机,“我当时兴奋地对他们说,以后活不活得下去,就看砂糖桔了。”何大安说干就干,利用自己以前做农贸生意的关系网,将福和村民栽种的砂糖桔统一收购,然后运到北京的客户出售;

“重庆和北方都没有这种桔子,个头小、皮薄,又十分清甜爽口,很受欢迎。”何大安说,很快当地的砂糖桔供不应求,村民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何大安还组织福和本地村民组成砂糖桔专业合作社,统一底价收购,带动全村致富。现在,何大安将老家小厂卖掉了,彻底断了回去的想法。他在福和包了几十亩地种砂糖桔,由于看好今后的前景,何大安将赚到的钱又在派潭镇承包了800亩山地,种经济林、砂糖桔和青枣。

记者昨日见到何大安的时候,他刚考过驾照路考,“准备买一辆小车代步,也方便以后做生意。”何大安说,他现在已经习惯了增城的生活,甚至不吃辣、不吃麻了,还学会了煲汤,“生意上的伙伴也多是本地人,我都差不多3年没有回过老家了。”不过,何大安言语间仍然是一口地道的川话。他笑着告诉记者,“就是这乡音,怎么都改不了。”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