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增城榄雕文化宣传与雕刻技法并驾齐驱 “家庭作坊”模式或可破困局

14-11-8 09:07|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3702| 评论: 0|来自: 增城日报

摘要: 2014年10月下旬,增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增城市民间艺术展”在增城市图书馆展出,一批具有增城特色的民间艺术作品吸引了许多市民前往观赏。其中,最具增城民间艺术特色的榄雕作品,在本次展览中受到市民的青睐 ...
2014年10月下旬,增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增城市民间艺术展”在增城市图书馆展出,一批具有增城特色的民间艺术作品吸引了许多市民前往观赏。其中,最具增城民间艺术特色的榄雕作品,在本次展览中受到市民的青睐和关注。增城榄雕艺术的保护及传承,亦成为坊间闲谈的热点话题。


(左上图:有着60多年雕刻经验的榄雕老师傅陈济源。左下图:增城榄雕技艺之精妙,非良工巧匠难为之。中间图:卢庆强的得意之作《衣锦还乡》。最右图:增城目前创作榄雕作品最多的榄雕大师卢庆强)



民间艺术之星,增城榄雕作品艳压群芳

本次民间艺术展展出超200件书法、美术、摄影、剪纸、刺绣、榄雕、根雕、农具工艺等作品,其中最具增城本土特色的当属榄雕作品,艳压群芳,观赏者众。参与本次展览的榄雕作品有17件,14件出自榄雕师傅卢庆强之手。余下3件为榄雕师傅周汉军创作。这些榄雕作品中,多以增城本地传说、故事或风物为题材所创作。

卢庆强,1957年生于荔城,作为增城民间为数不多的榄雕师傅之一,他是目前创作榄雕作品最多的榄雕大师。这次卢庆强参展的榄雕作品,有《增江晚钓》、《何仙姑》、《苏东坡》、《牛仔佛》等,其中《衣锦还乡》最为出色,亦是卢庆强的得意之作。《衣锦还乡》是根据增城本地关于“胡庭兰高中解元”的传说创作而成。

作品内容为胡庭兰高中解元后乘船回乡,船上站着的胡庭兰手执“文扇”,神情轩昂,一派学者风范。船头有精雕的九连环穿抛锚,中舱两侧有8扇窗门可开合,舱中有二人,篷顶刻有竹笪花纹,船尾有一“金榜题名”字样的旗帜随风飘扬,寓意荣归故里。船尾处有三人站立,一人燃烧鞭炮,两人敲锣打鼓,热闹非凡,栩栩如生。船尾有一摆橹,可自如摆动。

在展览馆内,记者随机采访一些欣赏了榄雕作品的人,无一不感叹:“增城榄雕技艺之精妙,非良工巧匠难为之。”“这个作品从构思到雕刻,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最难的是窗户和船锚的镂空雕法,要非常细心,慎之又慎才能雕成。”卢庆强介绍,《衣锦还乡》的榄核大小为4.8cm×2cm,“增城是乌榄之乡,但现在要找到这么大的榄核都不容易。”

榄雕大师之路,36载创作出上百件作品

1978年,卢庆强第一次接触榄雕,至今已然36载。“当年只想学一门手艺养活自己,就进了当时的增城县二轻工艺厂学雕榄,后来技术熟练了,渐渐爱上了榄雕。”卢庆强回忆,为学好榄雕,他曾不得其门而入,屡屡碰壁,花了大量的时间反复琢磨,雕榄技术才逐步娴熟。从成功雕刻出第一件榄雕作品算起,其创作的榄雕作品不下百件。

增城自古盛产乌榄,榄雕工艺得天独厚,榄雕艺人循循相因,代代传承。据《增城县志》记载,早在清朝咸丰年间,增城榄雕就成为朝廷贡品,闻名天下。现今的增城市博物馆、广州陈家祠仍收藏着一些优秀的增城榄雕作品。但随着时代发展,机械化日益发达,人们挣钱的方式多种多样,榄雕师傅却越来越少,榄雕技艺几乎湮没。

1973年,新塘镇办了榄雕工艺厂,聘请了近40位雕刻师傅学习雕榄,随着科技日新月异,手工艺人搵食艰难,榄雕师傅们纷纷转行,在跳槽浪潮中,消失在各行各业。榄雕师傅愈发稀缺。直到1978年,以生产经营竹、木、榄雕为主的增城工艺厂在荔城成立,增城榄雕再一次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又一批热爱雕刻的年轻人在老师傅的指导下加入榄雕队伍,卢庆强便是其中之一,这一年,他19岁。

当年,卢庆强和工友们创作的榄雕作品一度远销海外。遗憾的是,好景不长。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社会转型,增城县二轻工艺厂的经营模式开始改变,从“政府包产包销”转为“企业自产自销”,生意日渐萎缩,榄雕师傅们在生活压力下,不得不转行谋生。

卢庆强亦因此离开了工艺厂。“我是‘离岗不离技’,在后来的业余生活中,创作了很多的榄雕作品,《衣锦还乡》也是在业余创作的。”卢庆强笑说,之后他当上货车司机,经常到各地拉货,一有机会就和当地的榄雕爱好者交流经验、切磋技术,这让他的榄雕技术日益提高。
123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