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份,广州市原副市长曹鉴燎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双开,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为官近30年的曹鉴燎,历任镇党委书记、三个区“一把手”,又官至广州副市长,在新城开发、旧城改造中滥用权力疯狂敛财,涉案金额高达近3亿元。在长达20多年的贪腐历程中,拥有高级经济师资格的曹鉴燎始终不忘“按经济规律办事”,甚至为此三番五次拒绝组织提拔。 如果是现在,哪位官员拒绝组织三番五次的提拔,尚属正常之举。毕竟在中央强力推行既打“老虎”,又拍“苍蝇”反腐新思路的大背景下,当官成了实至名归的高危职业,有官员甚至发出了官不聊生的感叹。是的!官越大,权力就越大,腐败的风险也就水涨船高。所以,在当今的中国,官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冲动和欲望已经偃旗息鼓了。 但是,曹鉴燎三番五次拒绝组织提拔却发生在多年以前,这就让人有点丈二摸不着头脑了。难道曹鉴燎早年也曾是一位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好官不成?答案是否定的。原来,在曹鉴燎的为官“哲学”中,官不在大,能捞大钱就行。早在1992年,时任沙河镇党委书记的他因让香港老板范某获得原沙河镇政府所在地块的开发权,事后收到过范某送来的200万元人民币巨款,这是他不愿高升的真正原因。 由于曹鉴燎现有的职位能为他带来“最佳”的经济回报,所以,他才会不思进取,才会多次谢绝组织部门的三顾茅庐。小官巨贪在早年曹鉴燎的身上就显露出极佳的发展潜质。但是,当曹鉴燎知道了官大好处更大时,他也就半推半就,甚至迫不及待地一步步更上一层楼了。最终,做到了广州市副市长的显赫官位。 曹鉴燎走的是一条“边腐边升”的寻常路。他想升就升,想留就留的秘籍,除了曹鉴燎深谙官场升迁之道外,还与他“擅长”向下属行贿有关,这是其他贪官“望尘莫及”的“短板”,也是曹鉴燎官运亨通的“法宝”。正是由于曹鉴燎能够与下属“同甘共苦”、“共同致富”,下属不仅不会踩着他的肩膀往上爬,反而经常在关键时刻助其步步高升。 曹鉴燎发大财主要在新城开发和旧城改造上。新城开发和旧城改造是开发商眼中的“聚宝盆”,为了能赢在起跑线上,开发商不惜向实权人物输送巨额糖衣炮弹。本来中共中央明确规定“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做出决定”,但是,各地执行起来有的就大打了折扣,致使个别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通常能够一锤定音。 因此,开发商的想法通过一把手的“建议”,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集体研究决定。所以,开发商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曹鉴燎这样的实权派领导。此外,曹鉴燎发大财还在于他钻了决策机制上先天不足的空子。新城开发和旧城改造是一个重大的民生工程,本来必须广泛吸纳公众参与和专家论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在公众参与环节本来应该做到“视群众为亲人,问需于民;视群众为老师,问计于民;视群众为裁判,问效于民”,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也是杜绝腐败的“防腐剂”。可惜,曹鉴燎不想,也没有把公众参与和专家论证落到实处,致使他贪得一帆风顺,从而走上了不归路。 要防止曹鉴燎等贪官的带病提拔,组织部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考察干部要经常化、日常化。不能等要提拔某人时才临时抱佛脚地考察干部。俗话说:“日久见人心”,因此,要善于把官员平时的工作实绩和德才表现铭记在册,作为提拔干部的重要依据。 二是考察干部要善于听取其服务对象的评价。既要广泛听取服务群众的反映,特别还要认真分辨商人对官员一片赞誉声的含金量。不要被商人的美言甚至谎言所迷惑,严防**出现的言过其词的夸奖。三是干部任前公示要做实。不要把干部任前公示整成了例行公事,公示范围更要接地气,要保证人民群众的充分知情权。 身在“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官场,像曹鉴燎那样不渴望组织提拔,用一句百姓俗语来说,恐怕只是“哄鬼”而已。拿破仑不是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吗?一些官员不仅渴望提拔,而且还患上“提拔饥渴症”,每到一处总要想方设法地投机钻营、跑官要官,“望权门而叩拜,依权势而俯仰”,甚至不惜耗费金钱买官进爵。如此请托私门、寻找靠山,或以钱通权,无非就是想获得提拔。 还有一些官员三年没被提拔就不想好好干,觉得上级“亏欠”了他。在“提拔饥渴症”得不到满足,或自觉“苦干多年”却提拔无望之下,则会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进而贪污腐化,加速手中的权力利益化,迅速滑向犯罪深渊。比如近日被提起公诉的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从下乡知青干起,一步步走上副省长之位,后来感到自己年龄大了,快到点了,提拔没希望了,便疯狂收集玉石,大肆牟利。 以“提拔饥渴症”来对照广州原副市长曹鉴燎,曾经三番五次拒绝组织提拔的他,确实显得相当“另类”。在老百姓的朴素想法中,若有官员拒绝组织提拔,或让下属联名写信挽留,或流泪求情称“不想走”,那他应该没有“眼里盯着位子,心里想着升迁”。哪里想到,曹鉴燎的拒绝提拔,竟是因为镇干部有很大自主权,可通过协议转让方式灵活出让村集体土地,他不愿因提拔调动失去敛财机会呢? 直到发现在广州天河区任职“赚钱”机会更多,曹鉴燎才接受了提拔。曹鉴燎为坐地敛财而拒绝提拔提醒了相关部门:在提拔干部过程中,既要防止“带病提拔,边腐边升”,也要防止“拒绝提拔,坐地敛财”。对“带病提拔”要落实倒查机制,追究提拔者的失察失误之责;而“拒绝提拔”也要查查:为何会有如此反常举动?百姓留任某位官员到底有多少真实民意?拒绝提拔者是否把当官当作了发财渠道? 官员为“偏安一隅”坐地敛财、拒绝提拔,也再次提醒:不宜让官员在某地或某岗位“盘踞”太久。据报道,十八大以来落马的省部级及以上的贪腐高官中,不少是盘踞当地多年的“官场老人”,有些甚至就是生在本地、长在本地、仕在本地,比如湖南政协原副主席童名谦、南京原市长季建业、广西政协原副主席李达球等六名落马官员。当他们十数年或数十年“深耕”于本地官场,又怎不会坐地敛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