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探寻深闺里的增城市中新镇坑背古村 青烟墟里的典型“岭南乡村”

14-12-17 08:00|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729| 评论: 0|来自: 增城社区报

摘要: 中新镇坑背村,对大部分增城人而言,这个名字是耳熟能详的,但习惯上将它称为坑背古村。这座始建于明末清初的村子还保留着部分明清以来的旧居,即便现在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都远非数百年前可比,仍有不愿意离开故居 ...


人文厚重:耕读传家祖训不绝耳

坑背村古建筑群,是增城最具鲜明广府建筑特征的古村建筑群。硬山顶、碌灰筒瓦、锅耳封火山墙、施彩绘。以“式谷毛氏祠”为例,祠堂深三进,通宽10.98米,通深30.07米。头门面阔三间10.98米,深三间7.93米,锅耳封、火山墙、龙船形正脊、滴水剪边、花岗石檐柱,覆盆柱础,条石墙裙,额为石雕。二进深达9.76米,形式略同,三进深为8.35米

。与其他地方的祠堂不同,坑背村除了在祠堂采用复杂的粤雕装饰,还有线条醇熟的墙体彩绘,在其中一个祠堂侧边屋顶上,有四幅不同内容墙绘,内容分别是刘伶病酒、李白题诗、三友突棋以及二仕论诗,还有唐诗四首,其中不乏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的作品。可见,坑背古村在历史上一直有着深厚的人文基础和国学功底,古坑背村注重功名,村中有一个官厅,气势磅礴,村中仅留的几位老人告诉记者,这是为了激励古村的后生致力于仕途。

古村深处:青烟袅袅是人家

坑背村较之瓜岭村有更大的建筑规模和气势,古居保存较为完整,同时还兼具瓜岭村的齐整,但缺乏瓜岭村两座碉楼一样的标志性建筑。较之鹅兜村,坑背村经济水平更高,家畜放养并不猖獗,因此村中的环境相对较好,古村内部虽然偶有放养走地鸡,但由于规模不大,村人对家畜粪便的清理还算得上及时。

相比邓村石屋,坑背村也许不够霸气,但有着柔美曲线镬耳墙,让坑背古村更有岭南建筑的柔美,清秀,而与邓村石屋一字排开的布阵不同,坑背古村,向内收敛,成方形布局,除了最外围的祠堂、书房和官厅风格较为硬朗外,内部民居均以小巧精致著称。

坑背古村和邓村石屋是两种风格迥异的建筑样式,而坑背村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不仅有古建筑,还有少许富有文化氛围的墙绘和明清粤雕,很经得起咀嚼和寻味。离开古村时,从村里一户人家的烟囱上,开始升腾起袅袅炊烟,伴着濛濛细雨,青烟升腾的速度是极缓慢的,瞬间就将人的记忆拉回江南雨巷了。

这也是坑背古村不同于增城其它古村的地方,它以自己的延展性,不断向内提升自己的文化感和历史厚重感。村子里的几位老人还在巷子里拨弄着刚从地里摘来的迟菜心,因为巷子很深,两公婆的声音穿透在整个村子里,显得格外和谐、甜蜜。透过他们,坑背村似乎也在发出自己的呐喊——坑背村还在,坑背村并没有被遗忘。

未来的路:具有历史价值的遗迹仍应保留、修缮、恢复

坑背村还在,中新镇也开始逐渐抓紧对坑背古村为首的一系列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在坑背古村入村处,一张告示牌清晰的向周围人展示“坑背古村”以及它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但不得不面临的现实是,坑背村仍是养在深闺,而且必须面对经济发展,村民生活需要而慢慢拆迁的事实。

增城市文联主席巫国明就指出,增城正在大拆迁,一些老房子都要拆了,在这个拆迁过程中,要尤其注重对对史遗迹的保护,如果一定要拆掉,那也要留下历史的记忆。要注重遗迹的保护和修复,要挖掘文化特色,保持其能体现乡村特色的乡土气息。

著名学者湛汝松与巫国明的意见大致相当,他理性的分析,“城区要扩大,旧村要改造是历史的必然。在个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我认为对那些有历史价值的遗迹应该保留、修缮、甚至恢复。用传统文化的独特韵昧和时代进步的崭新元素铸造增城的灵魂”。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