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增城市派潭镇熊氏宗祠:清咸丰年间皇帝御准扩建 荒草萋萋掩不住昔日荣光

15-1-11 19:17|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0198| 评论: 0|来自: 增城社区报

摘要: 广州的祠堂一般都是三进的,但在增城派潭镇腊田布村,却有着一座七进的熊氏宗祠。七进祠堂有什么值得称道?这个可大有讲究,因为在古代,没有皇帝的御准,民间是不允许建七进祠堂的,熊氏宗祠在广州可谓独一无二,规 ...
广州的祠堂一般都是三进的,但在增城派潭镇腊田布村,却有着一座七进的熊氏宗祠。七进祠堂有什么值得称道?这个可大有讲究,因为在古代,没有皇帝的御准,民间是不允许建七进祠堂的,熊氏宗祠在广州可谓独一无二,规格之高仅此一家。

熊氏宗祠始建于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清道光至咸丰年间,该村熊氏在短短16年内出了两位武举人,又因平乱有功,先得皇帝御赐牌匾,后又获钦准将祠堂扩大至七进。熊氏宗祠与两旁民居连为一体,形成七横七纵的布局,整个村庄看上去俨然一个大院,规划之整齐、合理令人叹为观止。


(进深的祠堂,深邃得犹如一条时光甬道)


五对旗石传扬族人功名

熊氏宗祠所在之处,其实是一个古村落,朝向统一、格调一致的古旧房屋如大院般连成一片,祠堂就处在正中的位置。房屋侧面不远处,一个两边连接着围墙的门楼紧紧守踞着村落的入口。房屋前面,是一大片狭长宽敞的空地,空地前是一面开阔的池塘。这样的布局,使古村落建筑群更像是一个气势宏伟的大院。

据村中老人介绍,该村熊氏祖先大约在南宋末年至元初在此开居,传到现在已有了29代。到明代,熊氏家族出了一位将军,于是就兴建了祠堂,村人也开始围绕着祠堂建房居住。到了清代,熊氏家族又连续出了两位武举人,祠堂受到御准扩建成七进,由此村人更加相信此处的风水,纷纷在祠堂边建房,并按祠堂的七进布局留出巷道,使每条横巷均与祠堂连通,渐渐形成了今天所见的格局。

祠堂和民居正对着的空地,面积约有2000平方米,应该属于其时村人举行户外活动或者用作晒场之类的场所。如今空地上荒草丛生,但其中十块竖起的石碑分外瞩目,这些石碑均呈长方形,大约有150厘米高,以两块为一对形成对夹状,不用介绍即为旗石,也称之为“旗杆夹”,也即古代村中的熊氏族人在考取功名回村后,村人用作升旗庆贺的。旗石一般都有刻字记载族人功名,五对旗石,可见此处人才辈出。

七进祠堂犹如时光甬道

熊氏宗祠采用明清时期南方民间常见的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屋脊建筑,外观并无什么考究。祠堂面阔28米,七进共深70米,正门上写着“熊氏宗祠”字样,首进进门处有一面木屏风,听说以前屏风上方就挂着清咸丰皇帝的“圣旨匾”,但后来村人害怕被偷走,转移到别处藏了起来。

据介绍,这个牌匾为清咸丰八年(1858),武举人熊朝兴因参与平定太平军有功,皇帝特赐“旨赏戴蓝翎”,也就是封赏他六品武官的蓝翎官帽,这一封赏当然是莫大的光荣,因此熊朝兴特意将这“圣旨匾”供奉于家族祠堂中。现今牌匾虽已不见,但屏风上承挂金匾的镂花钉依然别在那里。

熊朝兴因功“旨赏戴蓝翎”,还不足以让皇帝御准建七进宗祠,事情还与另一位武举人熊定安有关,熊定安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武举,与熊朝兴中武举时的道光八年(1828)仅隔16年,短短十几年,一个南方偏远小山村竟出了两个武举人,这无疑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之后,熊朝兴平乱有功,被晋升为广东督标左营左部千总守备,熊定安也官授两广总督衙卫。

为了彪炳功绩,缅怀祖德,垂范后人,咸丰十年(1860),熊定安后人熊东朝经皇帝钦准,将原有的熊氏宗祠扩建为七进。转过正门入口处的屏风,七进连通的祠堂一目了然,每进祠堂的格局大体相同,中间均隔着一个天井,看上去雅致清幽、简明有序。只是,由于年久失修,无人护理,这座曾承载着一个家族辉煌历史的祠堂明显颓败了!

天井里荒草丛生,两边墙壁的青砖缝隙间,也一处一处挂着野草和苔藓。站在第一进祠堂上,向里望去,犹如向着一条苍凉荒芜的时光甬道,此情此景,不禁令人为之叹息。自然,荒草萋萋掩不住熊氏宗祠所昭示的往昔荣光,第一进的“圣旨匾”以及第二进的几种牌匾就是明证。在第二进祠堂正中屋檐下,悬挂着一面刻有“垂远堂”字样的牌匾,匾的上款是“嘉庆五年”,下款则为“庚申仲夏”。

在“垂远堂”牌匾的前方檐廊上,还并列悬挂着四块钦赐木牌匾,上面刻有清同治年间的汉、满两种文字。垂远堂北边的山墙上,还挂有一块木匾,上面刻着“武魁”两个大字。据说,南边的山墙原来还挂有“文魁”牌匾,但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砸坏并扔掉了。第三进至第六进祠堂,基本上空空如也,第七进则摆放着熊氏家族列祖列宗的牌位。

一门书院留存艺术神韵

七进深之外,熊氏宗祠的另一特点就是与左右民居连为一体,形成一统的布局。它从第三进开始,每个天井都分别从两边各开一个门口,引出一条横巷。两旁的民居,与祠堂保持着同一走向,格局、风貌大体相同,前后均与祠堂对齐。七条横巷,使得排列整齐的民居也似乎是七进的,但其实是一户户一间间的房屋。与横巷对应,还有7条宽度、长度几近一致的竖巷,竖巷最前方砌有门头,从外面看上去,整体就像是一座庞大的四合院。

据统计,与熊氏宗祠连片的民居,大约有300多间。这些房屋大都建于清代,不少现在仍然有人居住。而最为吸引人的,则是最南边的熊氏家族书院,这间书院称得上是几百间民居中最具规模的,也最为精美考究。书院独成一体,有入门小院、门房,内有前屋、正屋,中间隔天井,后面还有一个后花园。

大门外的院墙灰雕塑顶,大门墙头砖雕彩绘,廊檐上还有木雕,门房中山墙上也有各式图案的彩绘画,门房进入院内的门头,则吸纳了西洋的圆拱式装饰,屋内的门窗基本都有雕刻,其中一扇窗门上雕着的一幅梅花,格外引人注目。书院后花园中还生长着一棵建院时种下的铁树,院角隐匿着一口古井,院后还设有一道小门,走出去即是村子的后山。熊氏家族以武举而扬名,但竟然也有着如此隐逸的一座书院,并且具有那么强烈的艺术神韵,不能不让人发出感叹。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市增城区香蕉产量的气象预报模型 为乡
  • 试探广州市增城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 广州市增城区41个气象观测站2011—2021年强
  • 从深山非遗到网红打卡地 增城区派潭镇背阴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五一"首日迎客6万人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