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业丞,增城市荔城街华商学院大四的准毕业生,一见面,便让记者感觉到艺术系男生独有的气场:一身黑色装束,头戴一顶黑色帽子,下巴蓄着胡须,总是笑着,说话略缓慢,却经常对记者说,我要想想一些有趣的事情跟你说。这位爱说笑的年轻大男孩,却是获得过许多国内外摄影大奖的摄影师,并已经拥有自己的摄影工作室。 坚持的“摄影天才” 陈业丞走上摄影这条道路,并不是因为从小就有兴趣,而是进入大学上了摄影专业课后开始的。从一开始的懵懵懂懂,到最后的疯狂热爱,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他便获得国内外多项摄影奖,面对记者“摄影天才”的称赞,他很平静地表示,“一路上经历很多摸爬滚打,我只是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离不弃。” “我在读大二时才接触摄影,有一次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从点线面拍摄一组照片,那时还没有买单反,就跟同学借,第一次尝试用单反摄影的感觉很神奇,便开始喜欢上了。但是老借同学的单反好像不是很好,也不敢开口问父亲拿六七千块买相机,于是就自己从生活费中省下一部分,还向亲戚借钱,才买来一部单反相机,就开始拍照了。”陈业丞透露,在课堂上听“摄影”难免有些抽象,老师讲的光影、明暗其实都不是很理解,于是便去图书馆找相关的书籍、上网找资料学习,慢慢的探索摄影这门艺术。 也就是那个时候,陈业丞从图书馆借来的书中了解到中国纪实摄影第一人——侯登科。这位平民出身的摄影师让他找到了巨大的共鸣,“看到侯登科的作品《麦客》,发现其实摄影就是在诉说很多平凡的故事,不是多么神奇的东西。在开设工作室之前,我也一直在拍纪实类的东西,包括参加比赛的作品,都是用纪实类的照片来参赛。” 用纪实类照片诉说故事征服国内外摄影评委 陈业丞喜欢参加各类比赛,“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些比赛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也是通过比赛来获得认可,不断前进。”因此,陈业丞先从学校的比赛开始积累,校级新闻摄影大赛、logo设计大赛都有他参加的身影。记者了解到,目前华商学院文学系团总支的暗红色logo便是由陈业丞设计,一直沿用至今。 随着对摄影的深入了解和研究,陈业丞的获得的摄影奖项从校级发展到省级、国家级甚至是国际级。2013年无疑是陈业丞摄影爱好丰收的一年,他丰富的获奖经历让人不得不佩服,奖项多到连他自己都忘记了具体奖项内容。他在广东省“最美中国”主题摄影创作大赛中,以组照《肢体语言》参加比赛,该组照片拍摄了外来务工人员的日常,有环卫工人、建筑工人等,最终获得二等奖。 同年还获得第八届亚洲大学生摄影大赛三等奖、中国日报大学生摄影比赛三等奖、广东大学生“青春励志梦,美丽乡村行”摄影大赛三等奖、第十届广州大学生电影节摄影单元二等奖等等。2014年更获得“ipa(注:国际摄影协会)国际摄影奖中国大赛”奖金奖。 2013年整个寒假,陈业丞都在拍摄中度过,经常在街上蹲点,寻找可以拍摄的对象,但是在举起相机的时候总是会很尴尬。“毕竟拿着镜头对着别人,总会有些抵触,觉得你在偷拍,我到现在也还没有克服这种尴尬的情绪。”让陈业丞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对街头摆摊的母子; “晚上收摊的时候,母子俩共骑着三轮车,车上堆着高高的货物,我就灵机一动照了下来,命名为《母子》。”凭着这幅作品,陈业丞斩获第八届亚洲大学生摄影展的奖项,“本来没打算能取得什么成绩,只是参与试试,没想到最后也获奖了,其实我自己觉得那张照片并不是那么好,不过对于我当然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而对于获得知名度最高的“ipa国际摄影奖中国大赛奖”奖项,陈业丞表示感觉有点莫名其妙。“那天我在外面拍照,回到家后才得知自己获奖了,反而觉得很奇怪。其实我对这次参赛是完全没有信心的,可能因为评委都是外国人,眼光不一样吧。”陈业丞调侃自己走了“狗屎运”,“应该是外国评委看不懂我的参赛作品才给了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