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增城市小楼镇腊圃东境村:七百多年“活古村”的前世今生 依稀流转上古遗风

15-1-16 10:50|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9721| 评论: 0|来自: 增城社区报

摘要: 距增城市区16公里的小楼镇东境村,是中国理学鼻祖、脍炙人口的《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先生后人的聚居地,自南宋开庆年间(1259年)开村,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周氏宗族自迁居此地以来,秉承祖风,治族倡学,重教兴 ...
距增城市区16公里的小楼镇东境村,是中国理学鼻祖、脍炙人口的《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先生后人的聚居地,自南宋开庆年间(1259年)开村,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周氏宗族自迁居此地以来,秉承祖风,治族倡学,重教兴农,历代人材辈出,成为远近驰名的名乡望族。

今日的东境村,仍然古风盎然,完整保存着宗祠、家塾、麻石老街以及古朴的民居等,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宗族痕迹。去年底,东境村入选广东省第三批“古村落”,有专家认为,东境村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这里依然充满人烟的声息,古今文明交融发展,是一个“活古村”,这与众多古村落中大多已走向衰败有着明显区别。始建于1821年的势凌霄汉塔,至今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村民均会前往祭拜祈福。


祠堂古塔,依稀流转上古遗风

作为增城首个被省级部门认定的古村落,东境村不仅在增城众多古村落中独树一帜,还被认为是一个难得一见的“活古村”,这里始建于明清、民国时期的祠堂、家塾、古塔,不仅保存完好,而且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年代久远的老街、古巷、民居,仍然充溢着人烟的声息,上古遗风与现代风尚在此水乳交融。

走进东境老街,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座始建于清初的周氏宗祠,这座宗祠又名敦睦堂,面阔五间十八米,深三进、二天井、阶台抱鼓,门伏敦用大青石雕花,工艺极其精细。内设六稍间二走廊,上船厅装饰、驼峰、灰雕压项。一、二、三进厅雕梁画栋,燕子托、含接梁和穿插梁、雀替齐全。首进厅内墙壁上,保留着清代远近闻名的周家三代画师(周钜、周世恒、周榕柏)的彩绘。

这座宗祠历代为周氏宗族的聚会场所,现今除了展示周氏文化之外,还充当着绿道驿站的作用。与周氏宗祠相对应的,还有着一座始建于明朝的仁里楼。仁里楼面阔十米,高七米,在古时具有报更及远眺守望功能。按习俗,村里的“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等喜讯均通过仁里楼传递。

每逢村民举行婚庆,主人家均要在更楼大门贴上喜联,燃放礼炮,新人携手由更楼入村。这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此外,东境村保存完好的旧式建筑,还有雅川家塾,现今作为村里的文化室。值得提起的还有处在村前田野中的势凌霄塔,势凌霄塔始建于1821年,因塔状似立笔,被当地人称作“文笔塔”。这座汉式文塔分五层,高三十米,登塔眺望,四外田园美景尽收眼底。

老街巷陌,依然充满人烟声息

最能印证周姓家族数百年来在东境村繁衍生息的,当数村中那条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老街,老街从周氏宗祠开始,笔直延伸,直接相邻西境村,路面全部用一条一条长长的麻石铺就,古朴沉厚。现在的老街街面尽管已大大拓宽了,但那几列麻石还完整保存着,轻易将人思绪牵引回遥远的岁月。

老街两边,分布着同样古朴的民居,这些民居多为青砖建造,有不少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洗礼。据介绍,东境民居群按照“仙人散网”的格局来建筑,与周边的田、塘、林融为一体,座向一律坐北向南,内有十纵六横的纵横十六巷,不少巷道也是用麻石铺就。由十条纵向的里巷的命名,可窥见古代在此走出的名人或值得称道的往昔;

如郎官第,即为清代举人周沅的故居所在,大夫第曾走出清康熙年间进士周俊儒,其他的巷名还有赐史第、百岁坊、星平坊、盛世坊、流芳里、东南门等,均可顾名思义,倾听遥远的岁月回声。而印证东境“活古村”之说的,则是纵横十六巷中,至今仍然居住着的当地村民,走在巷道中,随时可见村民进出,还可走进热情的居民家中喝喝茶聊聊天,处处飘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