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增城市雁塔和凤塔:明朝万历年间“双塔锁江”和进士胡庭兰的那些事

15-1-16 01:41|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599| 评论: 0|来自: 增城社区报

摘要: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八景”之说,能列入其中的,自然就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名胜。“增城八景”最早的记载,见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公元1574年,解甲归田的明代进士、官至福建学政的胡庭兰在城南倡建雁塔, ...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八景”之说,能列入其中的,自然就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名胜。“增城八景”最早的记载,见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公元1574年,解甲归田的明代进士、官至福建学政的胡庭兰在城南倡建雁塔,以昌文运,自此,雁塔一直跻身于“增城八景”之列。在雁塔建成的第四年,增城城西又建起了一座凤塔,两塔隔江对峙,共同守望增江,然而命运际遇却大不相同。



雁塔、凤塔隔江对峙

在现今看到的对于雁塔的介绍中,大都称其是增城市现存的唯一古塔,实际上这一说法值得斟酌,因为目前所见雁塔是1992年重修的,虽大体保持了原貌,但塔上有踪可循的“时代标志”,却只有邑人周从柬在光绪戊子年(1888年)所书的“雁塔”石匾,这块石匾就镶嵌在雁塔底层的拱门之上。据记载,雁塔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年(1574年),位于荔城城南两公里、增江西面的豸山上。

豸山这个名字,如今也已难得提起,耸立400多年的雁塔,仿佛县城的华表,已将此外的山名完全湮没。最初的雁塔,外分七级,内设九层,外观呈八角形,共高81米,青砖砌筑,建在红砂岩须弥座上。塔身每层均有窗口,分为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方向,并装斗拱、巡廊,可以游览八方景物。

塔顶置巨型磁罂作装饰,磁罂上又系着八条金龙样的连环铁索,每条龙的颈部又垂下铁串系着一只彩凤和一个风铃。古时,人们乘船下从江边驶过,从远而近,仰观塔顶,只觉龙飞凤舞,华采熠熠。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雁塔经历了一次重修,此时,离周从柬题书“雁塔”石匾也已过去了11年。但由此可以看出,雁塔作为地方名胜,历来受到重视保护,对比与其隔江相望的凤塔,可谓是一个幸运。

凤塔坐落在增江对岸西山村西山之巅,始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也即在雁塔建成的四年之后。凤塔分七层,呈八角型,红黄塔顶,八角屋檐下都有一个凤头,朝着八个不同的方位。凤塔建成后,与雁塔隔江对峙,遥相呼应。然而,被目为姊妹塔的凤塔却命运多舜,清咸丰六年(1856年),受天地会首领何禄起义失败的影响,凤塔被毁。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增城知县丁墉重建凤塔并题书。

可惜事隔一年,继任知县敖式栖又将凤塔拆毁,原塔荡然无存,仅留下“凤”字和“知增城县事丁墉题”石刻。这位继任知县为何要将才重建一年的凤塔拆毁?据说是因为这位县太爷极为迷信,认为两塔对峙不吉利,有碍升迁,真是一念生祸害!由是,与雁塔并称的凤塔自清代起长久名存实亡,直至1998年,西山村蔡联社才重建起目前所见的凤塔,新建的凤塔高33.9米,直径宽5.2米。至此,当年“双塔锁江”的景象终于得以重现。

增城八景与胡庭兰

青年时的落魄书生、壮年时投笔从戎的学官、老年后辞官归乡授学的明代进士胡庭兰,至今在家乡增城留下的,除了其早年立誓发奋苦读的故事以及晚年在凤凰山讲学、治学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一手缔造了一个至今已传扬400多年的胜景,这就是今天仍被列为“增城八景”之一的雁塔。

据县志记载,“增城八景”的说法,最早出于明永乐年间,起初有“云母丹邱”、“仙井灵源”、“凤台凉月”、“龟峰秋色”、“南山钓台”等。到明崇祯年间,“八景”中就列入了以雁塔为名的“夹江耸塔”。清代初期的“八景”,“雁塔啼鸣”和“南山凤塔”同时在列。到了当代,1991年增城重评“八景”,雁塔与相邻的增江大桥结合,成为了“雁塔长虹”,也就是今天的“新八景”之一。

回顾明万历年间,胡庭兰在经历了20年官场浮沉后回归家乡,在凤凰山的凤台书院讲学,为昌兴文运,他倡议并出资在豸山上建起了雁塔。雁塔建成时,时年已经67岁的胡庭兰无比兴奋,赋诗以咏,借塔抒怀:“雁塔新成万历间,一支文笔插云烟。高登几级眼千里,长啸一声身半天。秀气遥凌霄汉外,祥光常伴斗牛边。秋风渐近题名处,努力前途快着鞭。”

七年后的万历九年,74岁的胡庭兰病逝。雁塔成为了人们怀念他的一个象征,从中可追溯他早年苦读诗书、求取功名的勤奋与艰辛,也可缅怀他晚年修学治学、教化一方的用心和期待。据载,胡庭兰生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少年家贫,虽文才横溢却无法应考,到36岁时才参加乡试,获得了第一名;

然而却因策论中语涉讥讽朝政,被御史罢去举人资格。应试受挫、穷困潦倒的胡庭兰,一度被嘲讽讥笑,受尽世态炎凉,情急之下曾在某个夜里路过西山潭时,将灯笼扔进潭里,唱出“胡庭兰,胡庭兰,路烂举步更艰难。今科若然考不中,下科命葬南山潭”的志誓诗。后来,西山潭也随着他的高中成为了当地劝学育人的励志之地。

又过了6年,他终于又在乡试中考中解元,翌年中进士,自此步入仕途,屡获提升,于49岁时出任福建学政。在福建为官期间,倭寇来犯,胡庭兰组织抗倭。因抗倭有功,其后,胡庭兰又受命前往云南平乱,但在平定叛乱后向朝廷报功时,却反遭权党诋毁,被贬贵州。胡庭兰托病不任,拂袖回乡,从此结束了他长达20年的官宦生涯。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58岁的胡庭兰辞官回归增城,在凤凰山凤台书院讲学。

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能将王阳明、湛若水两大理学大家的意旨合而为一,对后世形成了影响。同时,回乡后胡庭兰还曾应邀主修县志,被当时知县称之为“是可谓信史也”。他的著作,传世的有《诗易讲意》和《桐江子集》。在胡庭兰倡建的雁塔下方,曾建有一座文昌祠,现已无从寻觅。文昌祠俗称雁塔祠,据说是后人为纪胡庭兰而修建的。建成后,每到科期,本县的考生赴考前,照例要先到这里来祭祀一番,再赴考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