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三教合一和人神共存的增城市小楼镇腊圃报德祠:宋元的庙 明清的祠和塔

15-1-19 03:03|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217| 评论: 0|来自: 增城社区报

摘要: 在国内,尽管庙宇众多,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庙宇却并不多见,最出名且历史悠久的当数山西恒山的悬空寺,其次还有贵州镇远的青龙洞和宁夏中卫的高庙等,而岭南唯一一个三教合一的供奉所在,则是增城市小楼镇腊圃村 ...
在国内,尽管庙宇众多,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庙宇却并不多见,最出名且历史悠久的当数山西恒山的悬空寺,其次还有贵州镇远的青龙洞和宁夏中卫的高庙等,而岭南唯一一个三教合一的供奉所在,则是增城市小楼镇腊圃村的报德祠。这座分别源自宋代的积因寺、明代的景星塔和报德祠的古建筑,历经几个朝代的演变流合以及数次修葺,至今盛名不减,香火不衰。在此,先人功德流传,民间诸神会合,更有千百年来的传说仙踪、文采风流亘久传扬。



“报德祠”所报的是什么“德”

报德祠实际是由仓沮圣庙、景星塔、报德祠三部分构成,这三个部分又分别建于宋代、元代、明代乃至清代的不同时期。仓沮圣庙的前身,也即北宋时期当地人修建的积因寺,算起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整座报德祠中出现最早的,元代时才改建为仓沮圣庙,距今也已有了700多年;景星塔始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最初为三层建筑,俗称文阁,清乾隆年间加建至五层,加尖顶成塔;

报德祠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为皇帝下御旨兴建的,用以祀奉腊圃当地平匪乱有功的义士赖麒卿。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几位地方名人联合倡议,三处合一,重新修葺,更名为报德祠。因此,报德祠首先是整体的称谓,而作为副体的报德祠其实是三部分中建得最晚的,属于一个祀奉当地先辈真人的祠堂,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报德”。

那么,报的是什么“德”呢?据清代《增城县志》记载,赖麒卿,字广明,腊圃村人,少负奇志而勇于义,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乱匪苏友兴在南雄作乱,广东总督招募“诛乱锄暴”义士前往除乱。赖麒卿招募义兵三千余人,从龙门过连平,进入始兴、南雄境内。南雄总兵统领赵庸见增城义兵前来助战,出城会合。

赖麒卿率领的义兵所向披靡,屡立战功,将劣匪几近歼灭。遂乘船凯旋而归,途中南雄府、韶山关府以及广州驻地的广东总督分别为其设庆功酒。后在三江湾子洋村遭遇敌军暗算,赖麒卿遇难增江河中。广东省总督及南雄府总兵接到噩耗,甚为痛惜。邑人吏部尚书张度知道后,上奏朝廷,皇帝下旨在邑中建庙祀之,名为报德祠。

报德祠与原有的仓沮圣庙、景星塔并建一处,赖麒卿由此也像守护神一样受到当地乡民的膜拜。三处合称为报德祠后,这里不仅成为了三教合一的庙宇,同时也称得上是人神共存的供奉之所。现今的仓沮圣庙,前殿供奉传说中的汉文字始祖仓颉,后殿则供奉佛像,颇有点佛儒混合的意味了。而景星塔中供奉的,则是神话传说中的文曲星,同样有着儒道混合的意味。佛、儒、道在这里是如此的不分彼此,和谐共存,恐怕对照其它三教合一的庙宇,也是一个奇特的现象。

庙、祠、塔尽皆留存文采风流

外为一体、内分三座的报德祠,规模虽不大,却颇有气势。三座建筑一字排开,从左至右依次为景星塔、仓沮圣庙和报德祠,报德祠的侧边,挺立着一棵高大的木棉树,据说是建祠时栽种的,同样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雨沧桑。木棉树与另一边的景星塔,恰好形成强烈的对称。在建筑风格上,报德祠呈现出鲜明的明代岭南建筑特点,青砖灰瓦,龙船屋脊,辅以琳琅满目的灰雕、石雕、木雕、壁画等;全祠有九种不同造型的柱础,屋顶则用木梁支撑,整座古祠没有用上一根铁钉。

报德祠建成后,历代的名人雅士在此留下了数不尽的文采风流。现今所见的“报德祠”牌匾,为明万历年间两广参知邢祚昌所题,匾下两旁楹联是清代著名学者、诗人俞樾所撰。在仓沮圣庙内,保留有宋咸淳进士、官太社令李肖龙的《帽峰夏云》诗,广州听雨轩“五才子”之中的孙愤、王佐于元末留下的《浪湖春水》、《石潭渔钓》诗,明朝吏部尚书张度、增城举人陈谦益等人均在此留有诗作。此外,报德祠的碑记碑刻,清代以前的就有七块,是增城寺庙中保留碑刻最多的。

报德祠正门门头的壁画,尤其显得饶有趣味,这幅壁画题为《八仙图》,但画面中却只有四位仙人,而且旁边的诗句也是断续不整的。奥妙何在?据报德祠住持杨克明介绍说,这实为先人在建造这座祠庙时有意为之,内中包涵深意,意在告诫后人事物并不完全得见,也并不完整,须寻找、弥补方可有更多发现及趋完善。画中其实是有八仙的,只是有四仙是隐仙,可通过画中的景物去找,但须得是有缘者才能八仙尽见。旁边不完整的诗句,含意也大抵如此。

景星楼是一个尖顶六方塔,实际上就是文笔塔,整座塔就像是一枝笔尖朝上的大笔。塔顶用紫金铜铸造,金光灿灿,尤其在阳光照射时光芒万丈。有笔自然有砚,塔前的一个雅致的小水池,就是“砚池”了。这个“砚池”有着一个奥秘,就是无论站在池边的那个位置去看,文笔塔的倒影始终现于水中,就像正在蘸墨的笔。

民间诸神会合,更有仙踪传说

报德祠既称人神共存,所奉的人即当地德高先人赖麒卿,而神却包括了民间诸神,有太岁、麻姑、仓祖、观音、文昌、佛爷以及南海洪圣王等,统统供奉其中,体现出充分的包容。不仅诸神会合,在这里,还可寻觅到传说中的古代仙踪,聆听到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神仙功绩。在报德祠右侧那棵高大的木棉树旁边,还有着一面古朴的水井,这面井的井口,是由一个大石头凿空中间而成的,外侧也打磨成圆形。

关于这口井以及相邻的木棉树,有着一个生动的传说:古时候,当地发生严重的瘟疫,死了不少人,罗浮山上的神仙葛洪和麻姑得知,赶来察看,为救治百姓,麻姑连夜打了一口井,葛洪则在井旁种了一棵木棉树,麻姑托梦给近旁村里的一位族长,嘱他带人摘树上的木棉花,打井里的水煲服。村民遵照神仙的指示,果然一喝病除。由此,人们就将这口井称之为麻姑井,将井里的水视为仙水。

水既为仙水,树自然也是仙树了。这棵生长了600多年的木棉树,确实也很神奇,据说,以前,报德祠曾经遭受毁坏,就在祠庙被毁的同时,这棵一直郁郁葱葱的大树,也迅速枯萎,后来祠庙获得重修,原本几近死去的木棉树竟又重新焕发生机。由此,人们愈加相信这是一棵神树,前来报德祠参拜时也不忘在树下烧上一柱香。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