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增城市中新镇坑背村的明清“活古村“:45座民宅呈现出三大建筑特色

15-1-21 12:56|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329| 评论: 0|来自: 增城社区报

摘要: 增城中新镇坑背村,是“岭南四大儒”之一、南宋右丞相崔与之的故里。然而,走进今天的坑背村,最令人瞩目的却并不是那偏于一隅的崔太师祠,而是村中心那一片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这个兴建于明代、至清代才修建完成的 ...
增城中新镇坑背村,是“岭南四大儒”之一、南宋右丞相崔与之的故里。然而,走进今天的坑背村,最令人瞩目的却并不是那偏于一隅的崔太师祠,而是村中心那一片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这个兴建于明代、至清代才修建完成的居住聚落,从外面看上去就像是一座长长的大屋,内中却户院分明,纵横巷陌间总共有着45座民宅,还包括祠堂、官厅、书房以及碉楼等,其严谨的布局和完整的结构,堪称为明清时代岭南民居的典范,隐约可窥其时的乡村生活风情。


45栋民宅组成恢宏大屋


尤为难得的是,这个古村落还是一个不可多见的“活古村”,至今仍然有20多户人家生活于此,时光在这里明显地慢了下来。坑背村旧称坑贝村,因附近的金坑河产贝而得名。近1000年前,坑背村的崔屋,走出了一个文才武略并重的杰出人物——南宋右丞相崔与之。南宋嘉定年间,北人南迁,山西一位叫毛富兴的先辈来到坑背,定居于此。

到了明末,毛富兴的后人、一对在外发了迹的毛氏兄弟回乡造房安居,其后房屋陆续扩大,人口不断繁衍,到清朝初期,就形成了一片规模庞大的居住聚落。时光荏苒,又是几百年过去,这个独踞一方的毛氏聚落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也就是今天所见的坑背村古建筑群。按以上推算,毛氏先祖自毛富兴始迁居坑背已有800年左右历史,而目前村庄的格局是在明末清初几经变易才逐步形成的,也有了400多年的历史。

也即是说,至少从明代开始,承接坑背村命脉的大姓人家,当仁不让就是毛姓,其时的村庄,可以说就是这一片连成一体的毛氏聚落。据统计,这个连为一个整体的古建筑群,共有45座3间一座的民宅,每座民宅的结构、规模大体一样,内中均带独立的天井和水井。古建筑群呈棋盘状布局,整体建筑分为10列5排,面向东北方向,排、列之间有纵横青云巷。

最前一排从右至左分布有书房、官厅、祠堂等公共场所,最左面有一个5层的碉楼。呈“井”字形分布、10列5排的房屋之间,每条纵向的巷道旁,还修筑有一条条的排水沟,而整个建筑群的后排比前排地势略高,这样雨水就会顺着地势,一直排放到村前的水塘,而不会倒灌进屋子里。

夜夜笙歌镬耳屋

整个古建筑群面积8225.12平方米,通面宽152.43米,通深53.96米,前面还有一个占地2416.57平方米的长方形的打谷场,打谷场前有围墙,围墙外有一个几近与建筑群齐长的池塘,围墙正中与祠堂正对的位置,还有一个门楼。房屋形制基本相同,为硬山顶,碌灰筒瓦,镬耳封火山墙,施彩绘。稍有不同的是,各独立房屋的屋顶有些镬耳高些,有些镬耳低些,还有一些是人字山墙的;

据介绍,镬耳高的,就代表这户人家的地位高,而在明清前后的广府民居中,通常是出了高官的村落才有资格在屋顶竖起镬耳封火山墙。镬耳,就像古代官帽的两耳,只有有功名的村人才能采用。只是,这个古建筑群竖起那么多高高低低的镬耳,是否可以说明这里曾出过不少大大小小的官员呢?无从考证,但想来不太可能;

假如此地真的官员辈出,那么不可能不见记载,或许这仅仅是一个想当然的说法吧,也或许是乡间富裕人家有意攀附,虽无功名却也建起镬耳屋顶,也未可知。镬耳屋顶还有着一个说法,从前村子里的人家,到处都堆放着柴禾,极易起火,房屋之间又连接紧密,一旦风助火势,火苗就很容易蹿上邻家瓦头,而大大的镬耳状山墙,可以有效阻止火势蔓延。

坑背古建筑群的镬耳采用黑色,在五行学说中黑色代表水,而岭南地处南方,属火,黑色镬耳寓意即为压镇火邪和住宅之火。此外,平时里,高高的镬耳山墙,还可以将吹拂的风挡进两侧的巷道,进入巷道的风又会透过门窗,流入屋里,所以尽管镬耳屋的窗户都很小很窄,但屋子里依然清凉。据说,坑背村一带在古代曾繁华一时,民间流传有“千斤黄金万担谷,夜夜笙歌镬耳屋”的诗句。

三大特色彰显风貌气象

由于45座民宅形制大体相同,因此最前一排分布公共式的书房、祠堂和碉楼,就被认为是建筑群中的特色物,这三大特色物也大大彰显了整个建筑群的风貌和气象。最右边的书房,是一个小型的四合院落,内有一个名叫“别有开”的花园,园中题字清晰可见,在此,可以想见这里曾有的耕读风尚。祠堂建在前排的正中,名为“式谷毛公祠”;

该祠深三进,镬耳山墙高耸,龙船正脊庄严,碌灰筒瓦,滴水剪边,花岗石檐柱,覆盆柱础,条石墙裙,额为石雕,建筑极为考究。碉楼则在整个建筑群的最左边,耸立于后角,楼长、宽均为16米,原为5层,高20米。据介绍说,这座碉楼建于清代,为防御贼匪侵扰而建,用条石和青砖筑成,坚固难入,首层有粮仓和水井,二层以上四面均布满炮眼。目前所见的碉楼只剩下了2层,上面的3层不知何时被拆除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排右边靠书房的位置,还有着一个官厅,这个官厅的规模与祠堂的规模不相上下,但门前的红砂岩墙基和柱础、门框,屋檐上精美的木雕,看起来比祠堂还具气势。这个官厅,无疑就是其时村人为招待有身份的贵宾而设置的,具有乡村权力的象征。徜徉在今天的坑背村,抬头可见明净高远的天空,游目可望辽阔青翠的田野,古朴典雅、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在阳光下显得分外静穆;

而那些古老的屋院间,依然充溢着人烟的声息,巷道中随处可见鸡犬出没,情景俨然时光倒流。据村人介绍,尽管现在村里很多人都建了新楼房而迁走,但这些古屋中,仍然居住着20多户人家。无疑,这是一座名符其实的“活古村”,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变化,当今快节奏的生活,对这里并没有构成多大的影响,而众多现代人正越来越羡慕的“慢生活”,在此也似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