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村镇位于增城市南部,距增城市中心15公里,水陆交通便利,广园东快速路、广惠高速路、荔新公路、石新公路、仙宁公路、朱仙公路等道路纵横交错,形成四通八达的路网。全镇总面积56.65平方公里,有17条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户籍人口46765人。仙村自古就是一个美丽的鱼米之乡、繁荣的东江重镇,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晋代此地遇大旱,恰葛洪仙翁云游至此,作法降雨,故名仙村。1958年成立仙村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2004年行政区划调整并入新塘镇,2012年11月新塘镇行政区划调整,仙村重新挂牌恢复建镇。辖区内共有企业273间,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2间,主要以纺织、制衣、五金、汽车零部件、建材类企业为主。 仙村赛龙舟 仙村赛龙舟已有悠久的历史,据《增城县志》记载,自宋朝以来即有赛龙舟:“入五月则滨江村乡多备龙舟以端午前后数日竞渡……好事者悬锦标酒食以赏胜者,旌旗招展,甚是可观。”每年农历五月九日,是仙村赛龙舟的“旺景日”。这天家家户户包粽蒸糕,杀鸡宰鸭,招呼亲朋戚友前来观景,热闹程度尤过春节。 十里堤岸,十里人潮,男女老少,笑逐颜开。有的登楼远眺;有的临时搭起棚架作观赏台;更多的人重重叠叠伫立江边,为龙舟竞渡而欢呼喝彩。江面中心,千船云集,热闹非凡。在约四、五百米宽的江面上,数十条龙舟奋勇争先,场面热闹而壮观。仙村“龙船景”的习例如下; 初二下境,初三竹元、巷头,初七下基,初八上境、基岗,初九仙村圩,初十沙角。每年农历四月,各村便陆陆续续“起龙船”。所谓“起龙船”就是因为每年龙船节过后,为了避免龙船被日风冈吹雨淋,要把龙船划到小河涌里,用泥把它埋起来;每到次年四月,又将龙船挖出来,风干以后,修整一番,打上桐油,然后下水。 龙舟船长七丈四尺,首尾尖而翘高,中间粗而低椭,前有威武龙头,后有旌旗长鞘。船分二十七栏,大鼓置于正中,两锣分设前后。划船时,一人船头吹哨,指挥全舟;一人船尾操鞘,掌握方向;双人击鼓;两人鸣锣;节奏鲜明的锣鼓声统一着五十四位划船健儿的桡拍,在指挥的指领下疾速前进。龙舟在漫天水花中疾速前进,尤如一条出水蛟龙。现赛龙舟已是一项群众十分喜爱的民间体育活动了。 仙村镇下境村的乞巧节 中国古老的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其清晰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汉代。2006年5月,七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农历七月初七,源自民间“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现在被视为中国情人节。在仙村镇下境村,每年都会在农历七月初六晚举办“七姐诞”活动,妇女的巧手妙思在“摆七姐”中得以充分体现。 “摆七姐”是“七姐诞”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下境村“摆七姐”的传统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具有浓郁的传统民俗特色。妇女们先用彩纸、泡沫、布料、谷粒、红枣等制作成花朵、器皿、人物等各种精美细致的手工艺品。七月初六晚,妇女们就会将这些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摆在村里四帅府的贡案台上,供人们参观欣赏,这就是“摆七姐”。 乞巧节虽然在广州以及珠三角各地素来盛行,但目前在增城地区,只有下境村一贯保持着这一习俗,极少间断,而每年举行“七姐诞”的地点,就是四帅古庙。广州的乞讨节,体现的更多是一种手巧文化,重点在一个“巧”字。摆“七姐诞”,就是“巧姐”、“巧婆”们将自己手工制作的祭品,实际是各式名样的工艺品,集中摆放到庙里,既是一种习俗和仪式的举行,也是一次工艺品的展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