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站在古渡口前放眼增江 寻找东汉时期增城建县时的古治遗址“二龙争珠”

15-7-29 11:54|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345| 评论: 0|原作者: 湛汝松|来自: 增城社区报

摘要: “二龙争珠”历史太遥远了。遥远到最后一本《增城县志》也只在150万字里留下“相传地名叫‘二龙争珠’的一小块平原为旧县城”一句,而不能确确切切地记下它的历史。读千卷书不如走万里路。2015年的夏日,参观了被誉 ...
“二龙争珠”历史太遥远了。遥远到最后一本《增城县志》也只在150万字里留下“相传地名叫‘二龙争珠’的一小块平原为旧县城”一句,而不能确确切切地记下它的历史。读千卷书不如走万里路。2015年的夏日,参观了被誉为当代“美丽乡村”的增城区正果镇黄屋村以后,热心的村委会干部黄石桂就引领大家在1900年前的时空里穿越,寻找“二龙争珠”,寻找东汉时期增城建县时的古治遗址。

一条崭新的乡村公路把大家引到离黄屋村两公里左右的一片丛林,一条还留下车辙的泥路又把大家引入林中。没走多远,一片被树木、翠竹、杂草、野花包裹得密密匝匝的荒野就在眼前。向导说,这就是大家要寻找的“二龙争珠”了。民间称传说的增城汉代县治所在地为“二龙争珠街”。“二龙”是指三江汇合处两边的弯角牛山和庙岭山,其起起伏伏的山脉有如舞动的蛟龙;“珠”是交汇处那块形如蚌珠的高地。从远处眺望,形如两龙争珠,“二龙争珠”因此得名。


虽然,大家在密林里看不到二龙争珠的奇观,但童年“增城街”的意义仍在记忆中。“街”在《说文解字》中释“四通道也”。古代人口稀少,路不多,街更少。童年印象中没有“县城”这个词,有人犯了事,就说要解上“增城街”。因此,这里的“街”不仅是四通道路之处,也是古代县衙的所在和当代的县城了。

林深树密,杂草蓬生。路没有了,荒野中的崁坝坑沟全被密密的绿被厚厚地覆盖着。虽然土生土长的向导在前边带路,大家也时不时莽莽撞撞地跨落深深的坑冚中。但是,为了寻觅心中的“宝珠”,夏日炎炎,大家也自得其乐。衣服被汗水渗湿紧贴前胸后背,大家感觉这是在大自然的林荫花间里蒸焗桑拿。手被带刺的灌木划伤,脸被草丛中的小虫叮咬,大家戏说那是被任胜而美丽的野姑娘牵手亲吻。

仍然没有路。不,一条通往古县治的车马之路只是淹埋在时光的甬道路里,淹埋在历史的沧桑中。不远处,一棵孤独而高古的大树令人喜出望外。向导指着树说,古县衙的遗址就在这耸立的大树附近。当大家兴奋地驻足于在古树下,伸手抚摸它粗糙的躯体。虽然大家无法知道这棵树的年龄,但感觉到它的根脉一直吮吸着增城的山川灵气。时至今日,它挺拔而苍老的树干仍为大家指引着寻找历史的方向。

果然,在这株古树附近,大家在匍匐的草丛中发现了一堆碎石陈砖;接着,又在斜坡上找到缠满藤蔓的石基,裹着绿衣的残墙,与枯枝败叶同眠的砾石。考古知识肤浅的,一时无法证实这些砖石是否经历过三国两晋、五代十国、唐宋明清等年代的风霜雨露,但它们是岁月留下的碎片,是一段历史的象征。站在它们面前,让大家感到神秘而凝重,思绪也沿着历史和地理的脉络缓缓张开。

增城的历史太悠久了。新编《增城市志》只是这样记载:“增城于东汉年间(最迟为后汉永和五年,即公元140年)建县”。至于县治设在何处?也只留下清代《嘉庆一统志》中关于增城县的一句记录:“汉故县在今县东北五十里”。脚下的土地,应该是今县城东北五十里的位置。一个新建的县,为什么要把县治设在这里呢?当带着这个思索随向导越过灌木丛走到增江边,只见数块花岗石板歪歪斜斜地从岸边一片野芋头丛里伸延到水中。向导说,这就是昔日二龙争珠街的渡口了。

站在古渡口前,放眼增江,平静如镜的江水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泛出暖暖的柔光。石板旁边,一株贴岸而生的不知名树木,伸出一丫缠满寄生的树枝,牵着一条纤细的青藤在水上舞动。于是,大家的目光和思绪就凝聚在这深邃的增江水之中。眼前的渡口,是北回归线上永汉河与增江的交汇处。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市增城区41个气象观测站2011—2021年强
  • 从深山非遗到网红打卡地 增城区派潭镇背阴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五一"首日迎客6万人次
  • 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水龙村的张武章和姚小慧
  • 不只是牛仔服装名镇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