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从“粤中荔枝之最”到“中国牛仔第一城” 增城区新塘镇四望岗的凤凰涅槃

15-8-11 07:56|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498| 评论: 0|原作者: 湛汝松

摘要: 四望岗,家乡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一个人所共悉的小山冈,可是,它标不上地图,高不过百米。四望岗,我国南方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冈,可是,它曾名上旧经典,誉及粤中,榜列京城,名扬四海。历史在这个小山冈上,演绎着 ...
四望岗,家乡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一个人所共悉的小山冈,可是,它标不上地图,高不过百米。四望岗,我国南方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冈,可是,它曾名上旧经典,誉及粤中,榜列京城,名扬四海。历史在这个小山冈上,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几百年前,四望岗古木茂密,山花烂漫。登上冈顶,眼前东江若练,缓缓西流;举目四望,更见田园阡陌,河涌纵横。四望岗因此得名。

昔日,山里有一座名叫“皆山寺”的寺庙。寺内亭台楼榭,书斋画廊,花园曲径,雅致而清幽;寺外满山青松丹荔,遍野奇花异草,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游览胜地。四望岗在时光隧道中行走,家乡人在生活的长廊里奔波。人们可以遗忘四望岗曾是文人雅士聚集的游览胜地,然而人们却不会忘却四望岗曾是历史上著名的荔枝产地,四望岗荔枝曾为新塘、为增城创造过历史辉煌。


清初《广东新语》道:粤中“荔枝以增城沙贝所产为最”。沙贝,就是今天的新塘。清乾隆年间《增城县志》载:“粤中荔枝以增城沙贝四望岗所产为最。”四望岗的荔枝在清代享有盛名,来由还得从明代说起:明代嘉靖年间,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的增城人湛若水结束仕途生活,取道江、浙、闽返回故乡沙贝。

当他在福建仙游枫亭品尝荔枝时,发现了一个优良的品种,便怀核而归,让乡人在四望岗里培育。经过一代又一代乡人的精心栽培,四望岗一带很快就成了一望无际的荔枝林;而且沙贝的山冈土岭,基围田埂,处处都是荔枝,出现了“家种荔枝三百树,年年果熟问收成”,“凤卵龙丸多似谷,村村箫鼓庆丰年”(清·谭莹《岭南荔枝词》)的兴旺景象。

四望岗培植出来的荔枝清甜多汁,高产易种,很快被推广至岭南各地,从而结束了岭南只产早熟酸荔枝的历史。此后人们为了纪念尚书湛若水,就把这种荔枝称作“尚书怀”。“六月增城百品佳,居人只贩尚书怀,玉栏金井殊无价,换尽蛮娘翡翠钗”(屈大均诗)。四望岗“尚书怀”出名了;新塘不但成了远近闻名的荔枝产地、荔枝市场,而且作为商品集散地也从此露出了头角。

“不须夸署尚书衔,怀核归来味共参,此是白沙真种子,甘泉浸得水枝甘。”清代乾隆年间的两广总督阮元的《岭南荔枝词》一出,从此尚书怀不再挂上尚书的头衔,简称为怀枝。于是,怀枝很快便成了岭南荔枝最普通的品种。四望岗不但哺育出荔枝的大众品牌怀枝,而且还哺育出荔枝的稀世珍品挂绿。

清代同治《增城县志》记载,增城“邑南八十里甘泉都沙贝四望岗上植荔枝十数,本名挂绿”。一代接一代的乡亲父老,在四望岗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用自己的心血和四望岗的乳汁,终于炼冶出人间的仙果。“林中丹荔尽,尚有火山枝。欲问新塘去,频乘挂绿时。”“有物于此,合英挺淑。岭海之珍,离支之族……与维岗四望,维时三伏,厥根斯繁,厥实所熟。”

四望岗,为新塘大唱赞歌的又何止清初著名诗人屈大均和增城知县管一清呢。嘉庆年间番禺崔弼更说,“挂绿出增城沙贝,荔中第一品也”。从此挂绿身价一跃百倍,增城也成闻名中外的荔枝之乡。清初,沙贝有产业的族群都会从宗产中拿出部分钱财,资助族人在四望岗种植荔枝,因此荔枝发展很快。

初时,荔熟时节,人们总会邀请一些族亲世叔共尝岭南佳果,分享四望岗荔枝带来的欢乐。后来,四望岗荔枝誉满岭南,挂绿成了珍品,达官贵人都把品尝四望岗荔枝和用荔枝馈赠亲友及奉承上司视为荣耀之事。每年荔枝才开花,官府就派役差到荔枝林看花圈树,象征性地付点定金。

荔枝一熟,贪官污吏及其猪朋狗友就鱼贯而来。果农们不但要向他们进贡优质荔枝,还要宰猪杀鸡宴请他们大吃大喝。年复一年,定金越付越少,圈树越圈越大,来人越来越多。树上的荔枝刮光了,祠堂的积蓄花光了,到后来还要挨家挨户去筹钱。为了免受祸害,果农们忍痛砍掉挂绿。

幸好他们曾在挂绿上驳接过很多新苗,移到各地种植,要不就没有今天的稀世奇珍增城挂绿了。挂绿没有了,可四望岗还有怀枝和其他荔枝,官吏的掠夺依旧不止。最后,果农们连其他荔枝也砍伐了。请听听崔弼在《珍帚集》中的控诉吧:“广州荔枝以挂绿为上,增城大墩、沙贝诸村所在多有。开花时,长吏使标志之,岁畏其扰,斧之无遗类矣。”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以广州市增城区赖际熙为首的客籍精英首倡成
  • 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光明小学教师单洁丽 用
  • 增城有段古:西罗乡成立了广州首个中国共产
  • 广州市增城区抗日游击武装:广东人民抗日游
  • 广州市增城区香蕉产量的气象预报模型 为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