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被认为是城市中不和谐的音符,却又是城市中最真实的存在。他们衣衫褴褛,风餐露宿,在这座钢筋水泥的城市繁衍生息。他们不愿称自己为流浪汉,而更认可“露宿者”或“街友”的称呼。近年来,“露宿者”这一底层群体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乐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2013年秋天开始开展“露宿者关怀行动”,利用社工站的自助资源共享平台和政府专项项目经费,每个月定期给分布在荔城街头巷尾的露宿者派发物资。截至2015年中秋节,乐众社工共开展“露宿者关怀行动”19次,帮助露宿者140人次。 (增城区社工和义工将物资派发给拾荒老人) 因处理富余月饼踏上寻访露宿者之路 2013年中秋节,增城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居民主动跟乐众社工联系,咨询帮忙处理富余月饼的渠道。后来,结合实际情况,乐众社工决定接收部分富余月饼,并派发给荔城街的露宿者。当时,乐众社工收到了30多盒月饼。2013年9月18日晚,乐众社工在荔城街的各个角落搜寻,共发现露宿者、拾荒者17人,并给他们派发了月饼,直至当天凌晨2时30分左右,第一次“露宿者关怀行动”结束。 自此,乐众社工决定持续关注这些露宿者,并定期给他们派发物资。在“露宿者关怀行动”开展一年后,乐众社工发现,露宿者的出现大多是因为社会结构发生改变,遭到就业市场的淘汰,从而陷入贫困,或由于某些原因成了福利边缘人,或是家庭暴力受害者、被遗弃的老人、精神病患者、智障者与长期慢性病者,或是因为酒瘾、药瘾、犯罪、好逸恶劳等。 为此,乐众社工深刻认识到关注露宿者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组织机构的责任,而是社会的责任。于是,2014年1月,乐众社工就“露宿者关怀行动”项目向荔城街道办申请了为期一年的项目资金5000元,用于每月1—2次的针对露宿者的深夜搜寻和物资派发。此外,乐众社工还利用自助资源共享平台发起了针对“露宿者关怀行动”的长期物资募捐,发动社区居民分享闲置物资,促进物资再生。 让露宿者主动寻求帮助是行动目的之一 2015年中秋节前夕,9月26日,负责“露宿者关怀行动”的社工和义工们在荔城街西园社工站整理月饼、饼干、蛋黄派等食品和鞋子、裤子等衣物,以及《增城公共卫生服务宣传资料》、《乐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简介》等宣传单、节日贺卡,然后将物资分装成袋,待深夜露宿者入睡后,他们将悄悄地将物资放在露宿者身边,让露宿者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 当天23时30分,记者跟着乐众社工和义工们体验了他们的第19次“露宿者关怀行动”。社工潘师毅和5名义工带着8份物资,骑着电动车从西园社工站出发,根据以往寻访的经验,沿着“增城大桥—人民医院—光明路—西城路—荔乡路—富鹏邮局”这条路线,重点搜寻桥洞、公园、凉亭、银行门口和一些有光线的大街等露宿者常驻点,以是否有异味、有包袱、邋遢、精神异常等为判断标准派发物资。 在增城大桥附近的桥洞里,一名外省的露宿者赤裸上身睡在桥底下,他看到派发的物资,高兴地道谢,还跟社工和义工们求助:入秋后天气转凉,是否有多余的衣服和鞋子提供?义工们在询问码数后拿出一双布鞋,也承诺在接收到居民捐赠的衣物后拿给他。 在中国人民银行增城支行门口的绿化带附近,一名露宿者一开始欣然接受了物资,但不到一分钟就将物资扔了,这一举动把社工和义工们吓了一跳。“我们时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这时,我们会停下来观察露宿者是否有下一步举动,初步判断他的精神状态如何。”潘师毅说,后来他们发现,这名露宿者是因天气热到大街乘凉的附近居民。 凌晨3时,第19次“露宿者关怀行动”结束,共派发了8份物资。潘师毅说,“露宿者关怀行动”的目的不仅仅是派发物资,让露宿者解决一时的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主动联系社工寻求帮助,改变现状,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截至2015年中秋节,乐众社工共开展了19次“露宿者关怀行动”,帮助露宿者140人次,有2名露宿者主动求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