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出发去中新镇,沿广汕公路广州方向驱车行驶约十八九公里,便是朱村街和中新镇交界的西福河燕岗桥。站在桥上放眼望去,可以清晰看到桥西侧伫立着一座残旧凋零的钢筋混泥土结构的碉堡。这座古老的碉堡显然经历过太多世间的沧桑和岁月的洗礼,外墙早已被熏得通黑,斑驳的青砖上刻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只能在车流人往中无声地向人们默默诉说…… 因此,这座如今残旧凋零的碉堡既是当时守桥日军被歼灭后的产物,也是日军侵华的铁证。曾启东老人当年十岁,亲眼目睹耳闻事件发生,而且被强行征用参加建造这座碉楼的工作,建碉楼用的老砖是日兵拆了莲塘村梁屋祠堂运来的,为了后人不要忘记这些日本侵略我们的历史事实,所以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 (燕岗桥碉堡是1939年入侵华日军驻守和监管广汕公路的重要军事据点) 一九三九年夏的某一天中午,正是烈日当空、万里无云,酷热炙烤着大地。而此时驻守在此的日本鬼子大部分已在营房午休,只留个别人员在各哨岗放哨值班。一切都如往常一般平静,而这份安静正是他们大难临头的兆头。一支由十多人组成的抗日救国游击小分队,正打着日伪联防队的旗号,从西福河的西南面沿着河堤向燕岗桥进发。 他们手臂上系着联防队的袖章,背着驳壳枪。小分队象平时巡逻一样,往燕岗桥头走去。游击队到了桥头,兵分三组。首先是瞭望组队员身手敏捷地进入敌人阵地并密切地观察着敌人的一举一动。紧接着,负责去歼灭燕岗桥桥头堡守桥敌军的分组也到位了。一声巨响,有手榴弹在堡垒内爆炸。值班的几个鬼子马上死去。游击队迅速收缴了他们的机关枪和战利品,马上撤走。 同一时间,主力人马的队员手持假的联络信也到了日兵午睡的营房门口并将联络信递给了守门的日兵。守门日兵刚接过联络信,还未来得及打开便被三支枪抵住了他的身躯,动弹不能。随后,游击队迅速进入日兵午睡营地,十多支驳壳枪同时向着午睡日兵扫射过去,顿时弹如雨下,三十多名侵华日兵全部挣扎死亡。游击队员并迅速检查一遍日寇的尸体,觉得没有生命迹象后,马上撤出日寇营地。 有两名在河里游泳的鬼子听到枪声,由靠南方向上岸,朵进稻田。时值正是夏季农忙,村民以为是逃跑的强奸犯,全村打锣围捕这两个漏网的日兵,后来这两个鬼子逃向中新与赶来支援的日本部队会合,逃过一劫。不久,驻守在中新蛇头岭的日兵闻讯火速赶来支援。日本鬼子骑着挎斗摩托车到达燕岗桥,看到日兵被歼灭的惨烈现场,个个不寒而栗、惊愕地往游击队员撤退的方向望去。 而此时游击队员们已撤离到北面官庄村地段,离事发地点有800米左右远,气急败坏的日本援兵百般无奈,只好向着游击小分队撤离的方向胡乱地发射了几发小钢炮。在庄水、凤岭、官庄村的群众看此情景不禁为游击队员的安全担心,暗暗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幸好,炮弹落在了游击队员身后不远的地方,着实有惊无险。 看到游击队员们最终顺利地向蜈蚣岭方向安全撤离,附近群众都松了口气,回想起游击队员的机智勇敢、从容镇定,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增援的日兵见游击队员走远,顿时暴跳如雷,并放火烧了凤岭对面埔的楼房和莲塘村的梁屋祠堂以泄心头之愤,继而怏怏不乐地往中新方向返回了。事后,为了继续守护燕岗桥地区的军事存在,日兵便强征当地村民做民夫,不分昼夜地修筑了燕岗桥碉堡。 相关资料:燕岗桥侵华日军碉堡遗址 燕岗桥碉堡屹立在增城市中新镇西福河燕岗桥边,现为广州市政府登记保护文物单位。高二层,墙体用青砖水泥建造,厚达045米,非常坚固。正面和后面都有12个枪眼,左后边为圆柱状碉堡,有7个枪眼,上面设有瞭望塔。共计有38个枪眼,是1939年入侵华日军驻守和监管广汕公路的重要军事据点。抗日游击队曾在此毙敌人多名。燕岗碉堡通体黝黑,战火洗礼的痕迹非常明显。该碉堡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的罪恶铁证。现保存良好。 日军是1939年10月20日占领增城县城的。因爲增城是广州的东面屏障,增广之战十分激烈,当时国民党军4个师和日本一个旅团6000-7000人在增城胶着,日本军在福和镇至增城用拆民房得来的木柱和铁丝网修了30哩封锁线,北边是国统区,南边是沦陷区。有人靠近封锁区,不分青红皂白就开枪打。该碉堡是在日军入侵增城时、于中新驻扎重兵后为确保自身安全、并力图控制交通干线而在西福河与广汕公路的交叉点上建造的一座大型碉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