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300年6姓同祠,和睦相处的增城小楼竹坑村

10-10-22 04:16|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023| 评论: 0

摘要: 增城市是客家文化和广府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学者们根据调查得出结论:客家和广府文化相互融合,和睦相处就是增城客家最大的特点.增城小楼镇竹坑村是一个最典型的增城客家山村,在这里,三百年来六姓村民和睦相处,民风淳朴 ...
    增城市是客家文化和广府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学者们根据调查得出结论:客家和广府文化相互融合,和睦相处就是增城客家最大的特点.增城小楼镇竹坑村是一个最典型的增城客家山村,在这里,三百年来六姓村民和睦相处,民风淳朴,崇文重教!在村长的陪同下,增城市地方志办公室的李恒芳老师等人来到山清水秀,宁静祥和的竹坑村,时近中午,天地里还有若干农民在花生地里摘花生.村长向我们介绍:"整个竹坑村户口在村里的总共1800人左右,但是长年出去打工的人有400人左右,如果包括农忙之后才出去打短工的人总共就700人左右.常年在村里的1100人.”
 

(三百年来六姓竹坑村民和睦相处,民风淳朴,崇文重教)

 
    深圳大学客家研究会副会长,中文系副教授刘丽川多次到增城考察,她也看到了竹坑村保留的唯一一本族谱--《张氏族谱》,族谱记载,最早到竹坑村客家人是在"国朝康熙年间”从梅县的松源迁来.族谱没有记载家族迁徙的具体时间,但是刘教授推断,族谱一般是三十年一修,康熙四十五年,张氏已经在增城撰修族谱,那么张氏父子大约是在康熙十五年前后到增城的,也就是说,竹坑村已经有了三百多年的建村史了.
 
   竹坑村耆老张宏清老伯向我们介绍了祖宗进增城的历史:"竹坑村是一个纯客家村,在康熙40年时,公元一六八几年的时候,当时这里很荒凉,只有对面一个老伯在打车寮.我们祖先三兄弟,在梅县人多地少,谋生困难.当老大的就独自一人下来找工做,找到了那个老伯.老伯看他年轻勤快,就让他打工,踏水车,做香粉. 祖先姓张,叫张现发.几年后,老伯说'现发,我看你忠实老实,身强力壮,我没儿没女,过身之后你就继续在这里打香车咯,叫上你的兄弟来这里吧.'所以三兄弟都来了.过了两年,攒了钱之后,就在下堂做了一个祠堂,第一老祖屋就在那里了.十多年后就在这里建了第二个了.
 
   竹坑村听说是有6个姓?其他的姓是什么时候来的?竹坑村耆老张宏清老伯介绍说:我们是最早的了.还有一个姓王的.姓王的听说跟我们祖先是表亲,后来就一起做(祠堂).同一个后龙山同一个屋槽.靠东的姓张,靠西的姓王,只隔了一扇墙.张王两姓也可以说是同时来,差不多时间.可能是找到地方后,就找来了表亲来了.” 张氏不仅是竹坑村最早的客家居民,而且张姓也是竹坑村最大的一个姓.在竹坑1800人中,姓张的就有1100多人.其余还有王,郑,黄,梁,蔡五个姓.竹坑村的"六姓和谐”,在增城历史上一直作为佳话流传.这个和谐可以从一个在别的地方很少见到的现象来表现.
 
     张宏清老伯为我们介绍的就是竹坑村下塘张,王两姓共用一个祠堂的现象.客家人慎终追远,不管到哪里都不会忘本,因此,开基祖每到一地,首要之事就是修建祠堂,这也是遵循先人"凡立宫室,宗庙为先”的古训.祠堂选址是相当慎重的大事,风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家族今后的运程.在竹坑,这样重大的事情就由张,王两姓入增先祖共同完成的.建于下塘的东西向两姓祠堂同为两进,并肩而立,中间仅用一堵墙壁隔开.更让人感动的是,两间祠堂除了一道隔墙外,其余的祠堂建筑要素完全共享,包括堂前的月池,禾坪和堂后的风水山林.其实从外面看上去,那就是一个建筑.而且这种案例在竹坑并不孤立.在竹坑村委会管辖下的自然村--仙桂村,也有一座何,王,邱三姓共建的祠堂.而且三姓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三姓的祖宗牌位设在同一屋檐下!只是各有一个祭台而已!
 
     竹坑的"异姓同祠”是增城客家文化的一大特色.同行考察的深圳大中文系副教授刘丽川表示,她在闽粤赣交界的客家地区考察时,都没有见过这种情况.她认为,其中的原因可能是,闽粤赣三省交界区是纯客住地,四周都是"自己人”,各姓氏当然独.立起祠.但在增城,早期迁入的客家先民很少,到乾隆十九年时,增城的客家乡村仅占全县的15%.客家人是弱势族群,难免与本地人之间因争夺生存空间而产生矛盾.增城客家人的共建祠堂,就是各姓氏间在相对艰难的环境中,在精神层面上形成最大团结.虽无血缘,但胜似血缘.只有这般的彼此搀扶,互为兄弟,人众势强,才能在逆境中携手共进.
 
    初进竹坑的张,王先祖,以联手建祠的方式,告知族人及后裔"异姓和谐”的重要性,以后,也将这种"和谐”推及到后来的几个姓氏.此外,竹坑村的长治久安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村民自治,舆论领袖影响全村.民国时的张氏长房张梦初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舆论领袖,他身为长房人,又是当时小学的校长,他的有关建设族群和谐的"四不能”要求,至今村中老人还能详细道来:大房不能欺负小房;人多不能欺负人少,本地人不能欺负外地人,大村不能欺负小村."四不能”结合竹坑村的社会实际,所以能深入人心.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精英人物在竹坑村的发展中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