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传承东江龙舟文化的增城义工 新塘镇80后区伟贤和吴健新的寻梦之旅

16-3-22 05:44|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077| 评论: 0|原作者: 湛汝松

摘要: “东江龙舟”论坛创办人中的吴健新和区伟贤已经被收入《新塘当代文艺家档案》,他们都是出生于1984年的大学毕业生。认识他们,是从龙舟的散文开始的。2007年初夏,把旧作《龙舟情结》和《新塘龙舟风情录》上传到博客 ...
“东江龙舟”论坛创办人中的吴健新和区伟贤已经被收入《新塘当代文艺家档案》,他们都是出生于1984年的大学毕业生。认识他们,是从龙舟的散文开始的。2007年初夏,把旧作《龙舟情结》和《新塘龙舟风情录》上传到博客几天后,一个署名为“健”的陌生人就在评论栏中留下800多字的信,向大家倾诉他从小就热爱龙船的心声。接着,又有一个署名“读岗肥仔”的在网络中留下无限爱恋龙舟的文字。年轻人喜爱龙舟文化,使人感到十分欣慰。


“健”就是吴健新,出生于增城区新塘镇田心村;“读岗肥仔”就是区伟贤,家在增城区新塘镇甘涌村读岗街。初时大家与他们并不相识;两个年轻人因为对龙舟的共同爱好,才在茫茫网海里相遇相知。龙舟牵线结缘,从此大家不仅经常在网络中聊天,而且不时在家乡相聚。湛汝松成了他俩忘年之交的朋友。大家对他们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吴健新与区伟贤都是普通农民的儿子;他们的家都在东江边。可以说,在母亲肚里的时候,他们就受龙船锣鼓声的胎教了。

从童年跟着家人唱着儿歌去看龙船,到青少年时代与乡亲一起挥桡划龙舟,他们一直受到龙舟文化的熏陶,对体现水乡人爱国爱乡,团结奋进精神的龙舟民俗有着特殊的感情。读大学期间,他们离开家乡,无法亲身参加龙舟活动,就借助网络开设了一个名为《龙腾东江》的博客,以龙舟为媒串连了很多喜爱龙舟的年轻“龙友”;在“龙友”中广泛收集东江龙船的资料和活动情况,然后分工合作地传到网上。

大学毕业后,他们就与东莞三涌的小郭、增城石滩的小顾和黄埔南岗的小秦等人,组成一个“寻龙小组”,打着“龙腾东江·文化寻访活动”的旗帜,开展龙舟文化寻根之旅。几年来,他们利用假日走访了东江下游两岸30多个村庄,探访了东莞、番禺、三水、顺德等地10多家造船厂,拜访了几十位制作龙船的老人,拍摄了上百个不同特色的龙船头、龙船鼓以及一大批有关龙舟的实物;

他们记录整理了大量反映传统和当代龙舟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并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媒介在网络中广泛传播,在青年中引起很大的反响。青年自觉参与收集、整理、传播传统龙舟文化,是民间文艺领域的喜事。于是,湛汝松把他们的情况向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作了汇报。民间文艺学者、时任协会主席的曾应枫非常赞赏他们。

2012年6月,“第二届广州龙舟文化节”在番禺区沙滘中学召开时,吴健新和区伟广州民协委托湛汝松邀请他们参加“龙舟文化论坛”,与专家学者们一起议论龙舟文化话题。与会者看到他们存在电脑上的大量资料时,都发出由衷的赞叹。不久,他们被批准加入了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成为这个协会罕见的年轻会员。参加过“龙舟文化论坛”,加入了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他们对龙舟文化更加热心,更加执着了。

每年龙舟节前后,他们所有节假日和业余时间都用于龙舟文化上。沿江逐村采风,发动各地“龙友”收集现场素材,有时还下船参与活动,他们不仅收集了整理了“新龙船落水”、“起龙”与“藏龙”、“趁景”与“招景”、“游龙”与“扒标”、“贺龙”与“犒船”、龙船饭、龙船鼓等等传统龙舟礼仪习俗,收集了不少关于龙舟的民间故事,而且认识也逐渐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东江下游的龙舟活动,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各村乡的龙船节。但从农历五月初一至十八各村乡的龙船节是怎样形成的呢?他们逐一到有龙船的村庄考察,发现位于内河涌的村庄,龙船节一定在江河潮位高涨的日子,因为内涌水满龙船才能进出;而位于大江边的村庄。龙船景就会在潮位下降的日子,因为大江宽阔,龙船往来不受影响。经过分析,一段《龙船节与潮汛》的文字见诸于报,回答了人们的疑惑。

东江下游的龙舟,最有特色的是每艘传统龙船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龙船头。但为什么甘涌村的龙船头浓眉大眼,白额黑须,而田心村的龙船头却色彩丰富,光滑无须呢?于是,他们拿着照片逐一到村庄调查,比较。大量事实证明,传统龙船的龙头都与村庄供奉的神灵有关,都寄托着村民的美好愿望。甘涌村的龙船头浓眉大眼,白额黑须与村里洪圣庙供奉的“洪圣王”扶危助难,威严神武的形象神似。

田心村有座天后庙,庙里供奉的是天后娘娘,所以田心龙船头就与善良秀美的天后形象有关。东洲村有座“玄女古庙”,庙里供奉的神灵是教人练兵习武的“九天玄女”。因此东洲龙船头就融入九天玄女外形妖媚,下巴无须,公平正义的个性……。考察的结论告诉人们,漫长的农耕年代,农民不仅希望能得到神灵的保佑,而且还把美好的愿望也寄托在龙舟上。

在寻访大量龙船厂,拜会众多造船人和自己亲身参与扒龙船的活动中,他们还发现,随着的社会发展,龙船的功能与制作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东江流域传统的龙船长约28米,过去多使用坤甸木作船脊,松木作船身。全船头尾稍翘,船肚宽大,前有龙头,尾有桨梢,中间鼓位,两个铜锣一前一后。改革开放以后,不少村庄为了适应体育竞技需要,要求龙船从笨重变得轻巧。

因此,制船厂就要用比重轻的杉木代替比重大的松木;为了减少阻力,船身也变窄变长,锣也改双成单。龙舟季过后,杉木制作的龙舟就不适宜埋在泥里,而只能放在通气透风的龙船屋里。然而,这种从用料到结构都变化了的龙船只适宜于比赛用;不是比赛时,很多村庄还是用传统龙船,以突出自己村庄的个性和彰显传统民俗精神。

龙舟在发展,他们传播龙舟文化的形式也在变化。去年,微信兴起,他们立刻注册了《东江龙舟论坛》公众平台,一则则来自东江各地龙舟活动的消息、一个个深藏于民间的龙舟人故事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迅速在微信中广泛传播。龙舟季期间,阅读量往往高达几千。他们是农民的儿子,他们是新一代传承、传播龙舟文化的义工。但他们是从事哪种职业的呢?他们当文化义工会否影响他们的本职工作?人们的关心疑惑让湛汝松在这里向大家作点透露:

大学毕业后,吴健新先是自谋职业,后来通过严格的公开招聘考试,当上了民警。现在,他是一名受过嘉奖,领导与群众满意的合格警员。区伟贤先是在房地产公司当过销售与文案策划。后来他成了自由职业者,利用自己的特长在新媒体中创造一片新天地。今年初,他顺利获得成人教育中文学士学位,其毕业论文《以东江龙舟为例谈广东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高达95分,受到评委一致好评;

评语最后一句说:论文“体现出相当明显的独立研究能力,是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两个普通农民的儿子,两个执着的龙舟文化“义工”,为什么能在工作、学习、义工三个园地都有令人满意的收获呢?也许是因为“爱国爱乡,齐心协力,奋发向前”的龙舟精神已融化于他们的血液中。

版权声明:“增城视窗”(520zc_com)是广州增城最大的本地门户平台,本地特色明显且资讯丰富及时。微博和微信认证号:增城视窗;客服qq:945753060;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