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灰头土脸的旧街区公园,可能“逆生长”活力再现;一座不起眼的旧厂房,可能是创意产业的温床;一个土得掉渣的农村,可能摇身变成“文青”旅游朝圣地……通过“微改造”实现城乡面貌更新,运用“微改造”回春妙手,发掘出旧城与乡村的无限可能,并将这些可能变为现实。 近年来,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通过落实“一点两线”空间布局,按照“微改造”的城乡建设新理念,启动大埔围“美丽乡村”建设、1978文化创意园、东湖公园及其周边综合改造等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作为增江街"微改造"的得益者和参与者,他们有以下的体会要说: 邱汉波(增江街重点项目办公室主任) 东湖公园及其周边综合改造项目从2013年启动至今,我一直参与跟进,算是东湖公园发生变化的每个重要历史时刻的见证者与参与者。这个项目获得老百姓的高度认可,关键是我们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这个宗旨贯穿整个改造过程。当初,如果不是为了解决群众反映的历史遗留问题,我们就不会花大力气就启动这个项目;包括文化广场建设、公园升级改造,出发点都是为了群众。虽然在项目推进中遇到很多新问题、新矛盾,但是我们没有等靠要,而是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大胆探索。比如我们创新采取ppp模式建设体育公园,尝试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社会公益项目开发、管理与运营,成为全区首例。 李瑞球(东湖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 我记得东湖公园综合改造项目启动时,我们社区干部与街道干部利用晚上、周末时间,挨家挨户上门进行宣传解释,那段时间真的是“白加黑、“五加二”的状态。幸好,我们的努力没白费,随着东湖公园各项“微改造”带来周边环境的明显改善,居民看到了当地政府的诚心与决心,也更加信任、支持政府,还有很多热心居民积极参与改造工作,常常给我们提出好意见。每当我看到居民大叔大妈们在美丽的东湖公园休闲、散步、跳广场舞时,我的成就感就油然而生,我想这就是基层干部最大的骄傲吧。 夏顺德(1978文化创意园项目总经理) 1978文化创意园通过“微改造”的方式,使一个被遗弃的旧厂房重新迸发活力。目前,很多人对1978文化创意园运营管理模式不太清楚,用一个比较生动的比喻跟大家解释,把1978文化创意园比作一部手机,1978文化创意园有限公司相当于这部手机的硬件,而入驻园区的90多家商家相当于手机内的app,前者为后者提供统一的管理服务平台,而后者以其独特的功能、服务使整部手机“活起来”。 作为园区管理方,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按照政府引导,引进优质文化创意项目,为入驻商家提供高效、便捷的证照办理、宣传推荐、业态规范等管理服务工作。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特色文创商家到1978创业,越来越多人到1978体验消费,也希望1978能成为增城文化创意的“领军企业”。 张帆(大埔围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大埔围村的“微改造”由政府主导,村民为主体,充分调动了附近高校、社会团体、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坚持做到“因地制宜、因难见巧、因势利导”,为美丽乡村建设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子。这种改造时间短,改造效果好,改造模式可复制、可借鉴,最主要政府投入少,而人民群众满意!我真心为自己能全程参与大埔围村的建设并见证其华丽转身而骄傲。 谭智文(1978文化创意园大学生创业代表) 我算是进驻1978文化创意园比较早的大学生创业团队之一。因为我是增城本地人,一直希望能在自己的家乡干一番事业。刚好,那时候留意到增城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化创意园——1978文化创意园。我就主动去1978实地了解情况,虽然那时候还没有太多项目和企业进驻,但是我能感受到1978文化创意园的与众不同。这里会经常举办各种活动,让各种进驻企业、创业团队有机会交流,有各种文化的碰撞和集合,对于我们大学生创业来说十分有益,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业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