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增城概述 查看内容
新闻热点 增城概述 政务文宣 人物事迹 文学作品 吃喝玩乐 风土人情 千奇百怪 历史文化 观点社论 便民服务 商务情报

增城区新塘镇瓜岭村走向软治理 探索新农村的社会治理模式尝试(上)

16-8-21 09:32|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605| 评论: 0|原作者: 高尚平

摘要: “乡村软治理”,是近年来农村社会治理上的新命题。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农民不断向市民转化,乡村社会经历着现代工业文明的洗礼,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 ...
“乡村软治理”,是近年来农村社会治理上的新命题。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农民不断向市民转化,乡村社会经历着现代工业文明的洗礼,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瓜岭村,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根据本村实际,在整合文化资源、加强“两美”建设、优化村民自治等方面不懈努力,实现了“硬治理”向“软治理”的转变。


一、基本情况

瓜岭村位于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东部,是一个总面积只有0.6平方公里,4个生产社,225户,户籍人口718人的小村庄。耕地面积约800亩,其中老荔枝林200亩,农耕田地300亩,其他用地300亩,村民人均农耕田地不到0.5亩。先前,因四周环水,生产、生活与外界联系都靠船只,且地少不能完全靠土地生存,村民纷纷外出谋生,于是成为著名的侨乡,现旅居海外的华侨超过2000人,相当于现有村民的三倍。

前些年,仍因地势低洼,上游的水都从该村排出东江,年年遭洪水浸害,加上相对偏离镇中心城区,难以引进企业,村里在村口附近搭建的12间100至300平方米的临时厂棚,仅供邻村厂家租作储物仓库等用,因之全村外来暂住人口不到100人,村民年人均收入在5000元左右徘徊,村集体年收入不到30万元,这在新塘这个经济发展相对迅速、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来说,条件是相对较差的。

然而,人们却发现:这里十多年以来没有发生过去一起刑事案件,十多年来没出现过一例上访,就是到本镇提出诉求的也没有。全村没有一个吸毒的,赌博、偷盗现象基本不存在,更不存在打架斗殴现象,就连队所有外出经商打工的也没有一个违法乱纪的。多年没有发生过一例抢建现象,村里的古旧建筑保存完好,当人们走进这个村子时,随时都能遇见友好,小孩子都个个知孝达理。

特别是近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基本建设日趋完善,环境越来越好,经济逐步发展,村庄一天比一天美丽,全村呈现出一派文明、和谐气象。先后获得“增城市文明示范村”、“增城市平安村”、“广州市卫生村”、“广州市文明示范村”等众多荣誉称号。一个条件相对较差的村,凭什么达到了这么良好的治理效果呢?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这都是“软治理”的成效。

二、主要做法

“乡村软治理”,是近年来农村社会治理上的新命题。所谓乡村软治理,就是在协商民主的治理平台上,以农村社区文化、人心和价值观为重点治理对象,更多地运用调解、协商、讨论、指导、说服、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等柔性手段,形成治理合力,不断满足社区共同体成员的物质、精神、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需求,共同治理好乡村社会各种公共问题的治理方式。瓜岭村的软治理,就是以上述为前提,密切联系本村实际而开展的。

(一)整合文化资源促进软治理。

瓜岭村经济条件虽差,但却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据有关资料记载,瓜岭村始建于明朝成化初年(约公元1460年),通过历代繁衍,形成了一种自然环境优美、建筑风格独特、教育底蕴深厚、华侨文化悠久的村落,村“两委”就着力在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上下功夫。

1.保护古旧建筑,留住瓜岭文脉。据查考,瓜岭古村落由明代中期、清朝乾隆年间、清朝同治和光绪年间等阶段建成,街道设计、民居建筑、祠堂群的建设和村东西对角位所建的碉楼,均为江南水乡风格。为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留住瓜岭的特有文脉,村里着力宣传保护古旧建筑,把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视为村民生存的“共同体”。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文物保护法,专门制订村规民约,不准村民有任何破坏古旧建筑的行为,不准搭建任何影响古旧建筑美和自然环境美的建筑。

通过长年的贯彻执行,村里大门楼、北帝庙、祠堂群、宁远楼、棠荫楼、魁星楼、黄国民故居等古旧建筑得以保存完好。当我们走进这个村子时,错落有致的古旧建筑便呈现在我们面前,特别是广东唯一的水上碉楼——宁远楼、祠堂群等建筑,成为全省的亮点,瓜岭村从而于2015年入选全国第三批传统古村落。

2.秉承教育传统,弘扬传统文化。瓜岭村教育底蕴非常深厚,清朝初年,就由华侨募捐办起了增城第一间初级民办小学,学校一直延续到2009年,为瓜岭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其中广东省甘化研究所所长黄廉章、澳门镜湖医科教授黄业广、湖北省变电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黄建华、香港建筑学会会长黄汉威、文学家黄戊昆、化学博士黄汉强等等,都是从瓜岭小学走出去的。为秉承这一良好教育传统,村里采取多种措施发扬光大。

一是宣扬光荣传统。如对1934年以后瓜岭小学得到增城县政府嘉奖、民国26年(1937年)出版的“瓜岭小学校刊”等传统教育成效,多方予以宣传。其中“瓜岭小学校刊”,曾得到国民党要员孙科、林森、于右任、王世杰、陈树人等的题词,他们特别珍惜,完好保存,对校刊所载的信条纲要——“我们要有狮子般的体魄,我们要有工农们的身手,我们要有革命家的精神,我们要有科学家的头脑,我们要有艺术家的情感,我们要有哲学家的思想”,宣传到家喻户晓。

二是兴办民办学校。2009年瓜岭小学并到邻村久裕小学后,为延续教育传统,村里于2011年引进师资办起了以国学为特色的南华书院,专门培育学前儿童、辅导在校学生。安排的蒙学经典有《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笠翁对韵》等,并有传统手工业、书法、绘画、中医、体育等课程。同时特别开办6岁以上儿童国学班,主要学习《大学》、《中庸》、《论语》、《诗经》、《孟子》、宋词、元曲等国学经典,并辅以民俗、节气、地理、烹饪等常识以及女红、音乐等教育。

三是开展各类讲堂。特别是2015年南华书院被设立为增城市道德讲堂示范点以来,村里以南华书院为平台开展各类道德讲堂。截至目前,共开展具有国学特色的公民道德讲堂8场,联合镇宣传办、妇联等单位开展各类道德活动5次,并通过宣传栏、微信、农村小广播、增城日报、新塘政府网等渠道大力宣传,使道德之花开遍了瓜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得到弘扬。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市增城区41个气象观测站2011—2021年强
  • 从深山非遗到网红打卡地 增城区派潭镇背阴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五一"首日迎客6万人次
  • 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水龙村的张武章和姚小慧
  • 不只是牛仔服装名镇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自
增城论坛|新塘地图|派潭镇|石滩镇|中新镇|荔城街|崔与之|增城绿道|增城丝苗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