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围是一个曾经“微改造”的农村,现在摇身变成“文青”旅游朝圣地。这里更是“创客们”的家。近日,社区报记者走进大埔围村让我们一起看看创客的天堂。2017年3月25日早上,随着一块红布的缓缓落下,位于增江街的大埔围村创客驿站正式揭牌成立,大埔围村的“创客”有了“家”!同时,也标志着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创客落户大埔围村,追逐梦想。 据悉,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的大埔围村经过“微改造”,从一个不被人认识的“角落村”蜕变成倍受瞩目的“明星村”。乡村全面建设凸显综合效益,大埔围村创业项目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景象。据悉,目前已有10余个创业项目进驻大埔围村。未来,大埔围村还将推出全新的创业孵化器——增城大学生创新创意产业园。
创客扎堆,大埔围成“创客天堂” 阳春三月,走进入选“第四批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的大埔围村,一股清新与舒适扑面袭来:干净整洁的村道,迎风怒放的鲜花,绿意盎然的农田,枝繁叶茂的果树,还有休闲公园、广场绿道和村文体活动中心……村落的静谧与城市的方便,在这里自然完美地交织相融。时间回到2013年,大埔围村被确定为广州“美丽乡村”试点后,一大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微改造”在大埔围村遍布开花: 不搞“大拆大建”,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尊重当地村民文化、习惯、风俗,由村民自己来设计、选择和决定自己的生活:村民自己动手整饰房屋外立面,自发拆除破泥砖房进行复绿美化,自觉装点庭前院后……短短的4年时间,这个广州最东部的“角落村”逐步发生改变,成为今日“明星村”。随着美丽乡村深入推进,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增江街适时出台创业奖励补贴办法,点燃了村民创业热情。在政府引导下,村民们开办农家乐、万家旅舍,卖起了小盆栽,还吸引了大学生毕业返乡创业。 此外,大埔围村携手广州松田职业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广东省环保技工学校等院校等高校,创办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目前,大埔围村已有广州微旅、π艺术空间、幸福花圃、点指色彩工作室、心艺教育、艺耒工艺坊、长记文化工作室、华艺园客家风味馆等十余户创业项目进驻大埔围村。”增江街大埔围村第一书记张帆向记者介绍。 “我确实感受到了家乡的巨大改变,也看中了大埔围村未来的发展空间。我希望利用自己的资源为家乡的建设尽一份力!”π艺术空间的创业大学生叶建基激动地说。“我们学校一直秉承‘服务增城,立足增城’的理念,华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体验屋进驻大埔围村,让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为高校学子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创业办副主任王韬告诉记者。 软硬兼备,创客“闻香自来” 大埔围村在广州最东边,以前这里地处偏僻,少人问津,而且猪场林立,臭气熏天,到处是破旧的老房子,不少村民还搬了出去。短短几年时间,这里变成了另外一翻模样,还成了“网红”村:马路变干净了,房子焕然一新,村民还可以收听到广播节目,在村里看图书,村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城市的文化气息。2016年,大埔围村继续提升村内的硬件基础设施:扩大村内道路,新修建6公里长的环村绿道,建立生态停车场。 近年来,大埔围村日新月异,每一处硬件基础设施的改善,都为大埔围村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以前大埔围村环境脏乱差,放寒暑假的时候自己都不想回来。可毕业后,我却带上了两位同学回到家乡大埔围村创业,利用自家的老房子,简单翻新后成立自己的文创工作室。”π艺术空间的创业大学生叶建基告诉记者,家乡硬件设施环境的完善,不仅让他信心满满返乡创业,还吸引了他的两位同学来此一起开启创业之旅。 还在“软条件”处着手扶持创业 记者了解到,大埔围村不仅着力完善硬件设施,还在“软条件”处着手扶持创业。为积极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自发参与乡村经济建设,增江街研究出台《大埔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奖励办法》,鼓励村民创业,对租用大埔围村村民、合作社或村委会房屋,尝试进行创业经营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补贴奖励。奖励的创业项目包括农家乐、旅舍等传统经营类和特色餐馆、盆景园艺、文化创意等创新创意类,后者奖励标准更高。 奖励包括创业培训补贴、一次性创业资助、租金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创业企业社会保险补贴、创业孵化补贴与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补贴、创业示范点建设扶持补贴、优秀创业项目资助和其他优惠政策,其中创新创意类一次性创业资助为1万元,租金补贴标准为第一年100%、第二年70%、第三年40%,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补贴:省级5万元、市级4万元、区级3万元。花香蝶自来。随着“软、硬”环境不断优化,大埔围村的创业氛围优势日渐凸显,并形成了聚集、带动效应。 目前,村内有不少村民开办农家乐、旅舍,既为游客提供方便,又为村民自身带来经济效益。有手绘专长的村民叶水长以往每逢过完年,他就要离家外出务工,而今已过不惑之年的他选择在家乡再创业开了一家文化工作室,其手绘的《东江战史瀄风血染成》记录了大埔围村群众配合游击队抗日纪实的连环画将于2017年出版。同时,不仅住在村内的村民有了创业热情,在外完成学业的村中大学生也愿意选择回到家乡创业。比如大学生叶碧玲则利用村里种植花卉的优势,在村内的家里开了一间花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