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荔乡最热情!增城村民“做会 ”的由来与衍变

11-3-1 09:27|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760| 评论: 0|原作者: 刘素英等

摘要: 最能代表增城习俗的节日恐怕是“做会”了.“会”是会集亲朋戚友的意思,做会那一天,所有的亲戚都会来,人来的越多越好,即使是不相识的人,来到门口主人也会热情邀请入席.客人可以不带任何“手信”,尽管大快朵颐,酒足饭饱 ...

最能代表增城习俗的节日恐怕是“做会”了.“会”是会集亲朋戚友的意思,做会那一天,所有的亲戚都会来,人来的越多越好,即使是不相识的人,来到门口主人也会热情邀请入席.客人可以不带任何“手信”,尽管大快朵颐,酒足饭饱.走的时候,主人还要送上一袋自己做的“艾团”,客人不能不要,否则主人会不高兴的.相反,如果客人到得少,或者一个客人都没有来,主人会很伤心,甚至有些妇女会坐在门口号啕大哭.因为只有被看不起的人家才没有人来,以前最可怕的病是麻风病,患上此病的人家,亲戚都不敢上门.

 


   
做会的菜式以前有一定的讲究,一般要有九大碗,包括鸡、鹅、鱼、烧肉、鱼丸、肉丸、冬菇、腐竹、珍丝之类,在增城这个相对风调雨顺,田地较多的地方,一般家庭都承受得起.鸡、鹅可以自己养,丸可以自己制,鱼呢,每个村都有池塘,过节时太公会分.最麻烦的倒是“做团”这个环节,而且最操劳的是妇女.在以前的增城农村,过年打饼夹糖环,中秋裹棕,做会做团是定律,而主要的功夫都由妇女去做.“团”是增城特有的东西,其它地方很少听闻.“团”是团聚的意思,有些地方叫“糍”.“团”又分为“白团”和“黑团”两种,“白团”是咸的,“黑团”是甜的,都以糯米粉做皮,“黑团”的皮加进了斫碎的艾草,馅料则有豆沙、花生、谷花、蕃薯、沙葛之类.

“做团”的功夫要在过年前就开始准备.首先,秋收之后每家都会种上几分田的雪豆.然后是摘艾草,犁了冬耕的田里长满了一棵棵小小的艾草,随处可摘但很花功夫,这份功夫一般由小孩子去做.摘回来的艾草先晒干,到用时才捣碎,和糯米粉拌在一起做皮,吃起来有韧性,有甘香感.筹备包团的叶也挺费功夫,近山的人会上山摘一种叫“马角尼”的树叶,不近山的则只有用蕉叶了.上得30岁,小时在农村生活的人恐怕都记得家家户户的瓦面上晒满树叶的情景.做会的前几日可能是妇女们最辛苦的日子,将糯米夯成粉,将雪豆煮烂做成豆沙,包馅,蒸煮,蒸完一簝又一簝,手可能整天都要泡在水里.更难的是做这些功夫很难找到帮手,因为家家都在做,谁也帮不上了谁.
   
“做会”为增城的本地人所独有,客家人很少,周边的东莞、从化等地也没有这个节,只有龙门的永汉、麻榨个别地方有,但不算很隆重.“做会”究竟形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形成的原因可确定是由出嫁女发起的.讲的是某村,几个出嫁女回娘家时不期而遇,说起多年难得见上一面的事,都很伤感,于是相约在每年的某一天一起回娘家,大家就可以见面了.这种做法后来被越来越多的人效仿,而且越来越隆重,最终形成了“做会”这个节.至于有些地方叫“做景”、“做棚”,则是“做会”的延伸.

会节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游会”,村里的女子特别是到了出嫁年龄的女子,都穿上盛装,在地堂上集合,然后围绕村的主要街巷游_行,男人和孩子则跟着敲锣打鼓凑热闹.姑娘们可以在这一天尽情狂欢.有条件的村,还要请戏班来唱大戏.在增城,叫“会兰”的女子很多,根据公安局的户籍资料,目前尚有22人.以前起这个名字是有特殊的含义的,从字面的解释,“会”是“约会”,“聚会”,“兰”是“金兰”,即姐妹,一般情况下,“做会”这一天出生的女孩往往起名为“会兰”.可以这么说,你想知道一个叫“会兰”的女孩的生日,查一查她所在的村的“做会”日期,就基本准确了.如果你想追求她,选这个日子送礼物,一般都不会错.
   
“做会”的时间各村不同,隆重程度也不一,但基本集中在农历的二、三月春播之前.朱村街最早的是的石山田村,正月十五元宵节,正好是学校开学的日子,寒意还未退的时候就静悄悄地拉开了序幕.三江则有元岗会头(正月十三)、西水会尾(十二月初三)的说法.最特别有中新镇的莲塘村(中秋节),三江镇的岗尾村(重阳节).祖先对“会期”的选择对后人有很大的影响,一些巧合很难解释得清.比如朱村街的朱村村,每逢二月十二会期基本下大雨,即使前一天是大晴天,到时雨水也会依期而至,他们自称叫“水鬼会”.而相邻的南岗村正好相反,即使是连绵阴雨天,到二月初九的会期,雨也会停下,附近村的人都说:“不怕南岗人,只怕南岗神.”
   
“做会”能经久不衰,自然有它生存的道理,在八、九十年代,一些镇政府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强行制止“做会”,结果徒劳无功.现在,“会”越做越大,会期一到,必定人满为患,交通阻塞,传统意义上的“会”已经变质.在自行车或更早一点的步行时代,赴“会”的人主要是亲戚,人数有限,动机也很单纯,无非是联络一下亲情.而如今,客人结构相当复杂,读书的带同学,打工的带工友,朋友又带朋友,真正的亲戚反而被喧宾夺主.现在闲人多,交通又方便,都一下涌进一个村里,确实带来不少的危害.最难为做老师的,一有“会期”,请假条就一大堆,批也难不批也难.最不好的是满街满巷的“鱼虾蟹”赌档,非常不雅观,传统意义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少,好似完全是为了吃和凑热闹.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1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