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人物事迹 查看内容

从乡土中走来的增城榄雕工匠周汉军 新乡贤为夏街村古驿道注入乡村振兴活力

18-7-29 06:41|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096| 评论: 0|来自: 增城日报

摘要: 据了解,目前新乡贤主要由几类人群构成:一是有威望的退休公职人员,二是有影响力的成功经商人士,三是学有所成的专家学者,四是积累了丰富经验的返乡务工人员等。无论何种身份,这些新乡贤都以乡情乡谊为纽带,回乡 ...
据了解,目前新乡贤主要由几类人群构成:一是有威望的退休公职人员,二是有影响力的成功经商人士,三是学有所成的专家学者,四是积累了丰富经验的返乡务工人员等。无论何种身份,这些新乡贤都以乡情乡谊为纽带,回乡创业、投资故里、参与公益,以学识专长、经验技术反哺桑梓,为家乡发展出资出力、建言献策,有力推动新农村建设。2018年7月13日,中央电视台12套社会与法频道《社区英雄》栏目走进增城区荔城街夏街村进行采访,通过取景拍摄多名新乡贤的故事,报道古驿道众创空间的模式,以此激励更多新乡贤加入到乡村振兴队伍中来。


众创空间:吸引创客和手工艺家回村发展

夏街村是一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村内的迎恩街是增城区内仅存的,且保存完好的一条古驿道。漫步在麻石板铺就的800余米的古驿道上,祠堂、古民居随处可见。如今,在这片历史厚重感极强的区域,进驻了“榄人榄园(广州榄雕传承基地)”“乡村美学实验室”“爱碧邻·花巷”等创新项目,为古村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上述项目为何能在夏街村落地?如何激活新乡贤返乡创业热情?这些问题成为《社区英雄》栏目组的关注重点.

增城区古村之友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它们都来自一个共同的“家”:南粤古驿道夏街众创空间(下称“众创空间”)。早在去年4月,增城区古村之友协会入驻夏街村,其宗旨是“保护增城古村,活化荔乡古韵”,并于同年5月在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的指导下成立了众创空间。众创空间在成立之初就已明确发展定位。它主要依托迎恩街深厚的历史底蕴,整合起现存的丰富古村落资源(包括古建筑、风俗、传统工艺等),进行统一规范的筹划与管理。

同时对接政府资源,开展线上和线下渠道募集资金,吸引并挖掘对古村保护与发展感兴趣的社会创客及从事传承和发扬的传统手工艺人到此处落户。“我们希望借助众创空间的平台,以古民居为载体,以传统手工艺、历史街区营造、文化复兴为内容,带动创客和手工艺家的发展,可谓‘老瓶装老酒’,瓶活酒愈香。”该负责人介绍,这一形式能让古村落在当代重新焕发生命力。

目前,“织女刘娘”传统女红坊和巴本文创工作室也正式入驻夏街村,正在施工装饰古民居。除引入项目外,增城古村之友协会还不定期组织一系列古村复兴活动,如“古村摄影大赛”“公共艺术行动”“广东省三师下乡培训村民”“古村游学”等,以此吸引人才返乡,为增城古村落、古驿道的保护与活化献出一份力。

新乡贤周汉军:古民居与手工艺相辅相成

增城被称为“乌榄之乡”,榄核质地细腻适合雕刻,增城榄雕也于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榄雕这项至今有300多年历史的文化遗产,曾经风光无限,如今工艺传承却面临困境。对公众来说,听说过榄雕,却鲜有一睹真容的机会,更何况了解其制作过程。榄核、雕刻工具、榄雕成品,这些平时难以见到的物品,现都能在夏街村的“榄人榄园”近距离观看;

如果有兴趣,还能得到榄雕手艺人的亲手指导,体验一番雕刻的乐趣。看手工艺之余,公众还能观赏“榄人榄园”所在的古色古香的清晚期民宅——先辈黎贺榛故居。“古民居是一副皮囊,手工艺就是血和肉,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得到复兴。”国家级非遗项目广州榄雕(增城)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周汉军说。 

据悉,“榄人榄园”是众创空间的首个落地项目。众创空间通过新乡贤创业大赛的形式引入创客,周汉军凭借在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成为首位创客,随后募集善款7万多元,修复了故居作为“榄人榄园”工作室,并于2017年8月挂牌“广州榄雕传承基地”。推广榄雕,让其走进大众视野是摆在周汉军面前的难题。他说,“榄人榄园”为榄雕发展开设了一个窗口,但这只是开始。如何汇集更多榄雕手工艺人,形成榄雕发展合力,促进榄雕技艺提升,弘扬榄雕文化依然任重道远。

值得高兴的是,周汉军已有自己的清晰规划,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思路。在弘扬榄雕文化方面,他正着力将榄雕打造成旅游商品,结合增城各地文化特色,创作专门题材的作品,让公众带走榄雕手工艺品的同时,也了解到增城的文化内涵。 “我愿身体力行,做传承榄雕文化的铺路者,打造属于增城本土文化特色的榄雕,把榄雕真正融入生活,让榄雕在增城活起来。”周汉军如是说。

近两年,增城榄雕以一种全新姿态活跃于大众视野,背后的助推者是从乡土中走来的榄雕工匠周汉军。周汉军从事榄雕创作仅寥寥几年,但其作品的精致度、立意角度收获了榄雕界多位大师的赞誉。在近日举办的2017第十三届广州市工艺美术精品展暨“工美金工奖”评比中,周汉军的榄雕作品斩获一金两银。这是他首次获得工艺美术圈的奖项,同时也实现了近年来增城榄雕获奖“零”的突破。

异地他乡邂逅榄雕,不惑之年拿起刻刀

对周汉军来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榄雕项目增城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虽然以工养艺的境况仍未过去,但在榄雕工匠的坚守和增城文化界人士的协力下,复兴增城榄雕再现荣光有所期。周汉军出生在小楼镇西境村一户农民家庭,成年后北上打工。2010年在苏州从事汽配工作的他第一次邂逅榄雕,当时他看到客户车钥匙串里挂有一个漂亮的装饰品,刻有蚌、水鸟、渔翁3个形象,“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活灵活现。

周汉军一下子被这个装饰品吸引住了,起初他以为这是由木头刻成的,经细致观察才发现装饰品表面有几条明显的纹路,这才知道竟是一个榄核。“老家不是有很多乌榄核可以做成这样?这时我才对榄雕有了初步的认识。”他说。北漂多年,周汉军辗转多个城市务工,闲暇时他总爱去参观艺术品展览会,这样无心插柳的爱好,反而培养了他对工艺美术的审美观和市场观。

2012年,42岁的周汉军回到增城,为生计他干起了木雕活,偶尔做木雕有些疲惫了,他就拿起刻刀在榄核上捣鼓。“当时还是用做木雕的大工具刻榄雕,效果不是很好,越做越有兴趣后才开始购置专业的制作工具。”周汉军说。靠着仅有的美术兴趣和基础,周汉军经过一点点的摸索,在木雕和榄雕制作上无师自通。他不爱模仿他人,喜欢创新,自学榄雕之初就摒弃一般的平面浮雕技法,从相对高难度的3d立体雕刻入门。

题材上,他认为榄雕船题材已相当普遍,加之《赤壁赋》的主题并不能体现出增城荔乡文化特色。从乡土中走来的周汉军,更爱创作能体现增城风土人情的作品,本届“工美金工奖”金奖作品《荔乡怀古之丰收时节迎亲归》,就是他根据小时候每到荔枝丰收时父亲邀请相熟的知青回村吃荔枝的故事历时30多天创作而成,体现出荔乡人民纯朴和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

设立榄雕传承基地,以期复兴增城榄雕

自20世纪80年代后,增城榄雕工艺日渐式微,目前增城懂得榄雕技艺的仅寥寥数人。2015年底,增城古村之友协会会长武文溥在增城菜心美食节中看到周汉军的榄雕作品,以发掘传统手艺人的眼光来看,武文溥知道他应该就是他们要找的人。了解到榄雕技艺日渐凋零、后继无人的传承现状,靠一己之力难有作为的周汉军与希望推动增城传统手艺复兴的增城古村之友协会一拍即合。

2016年,周汉军开始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钻研榄雕上,这年也是他技艺提升较快的一年。随着他的榄雕作品被更多人欣赏、收藏,激励着他坚定不移地走上复兴榄雕之路。同年,周汉军与增城古村之友协会共同发起增城榄雕复兴项目——榄人榄园。为解决项目资金和场地问题,2016年12月,榄人榄园项目参加了首届中国新乡贤公益互助大会暨首届中国新乡贤公益创业大赛,最终杀入全国十强。借助新乡贤大赛及网上众筹平台,榄人榄园项目获得了7万元的运作资金。

随着南粤古驿道·夏街众创空间落地夏街村,广州榄雕传承基地——榄人榄园于2017年8月正式在荔城街夏街村麻石大街黎贺榛故居挂牌并对外开放。当前,该基地免费对公众开放,通过展览展示,宣传增城榄雕工艺与文化。接下来,周汉军计划通过海选开设学员培训班,在场馆内讲学、传艺,不断培育新人,壮大增城榄雕艺人队伍。同时,他还有意将榄雕作为增城旅游商品推向市场,让榄雕艺人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又“有饭吃”。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市增城区41个气象观测站2011—2021年强
  • 从深山非遗到网红打卡地 增城区派潭镇背阴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五一"首日迎客6万人次
  • 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水龙村的张武章和姚小慧
  • 不只是牛仔服装名镇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