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增城区的疍家年糕蕴含着浓浓乡愁 疍家文化难挡历史洪流面临着失传危机

19-1-23 08:44|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560| 评论: 0|原作者: 湛汝松

摘要: 岁晚团年之日,女儿把一碟刚煎好的“疍家糕”放在餐桌上。小小的餐厅顿时散发诱人食欲的甘香。有关“疍家”的童年记忆又从深井里徐徐浮现:昔日,珠江三角洲一带把随水漂流的渔民族群称作“疍家”。与他们有关的人与 ...
岁晚团年之日,女儿把一碟刚煎好的“疍家糕”放在餐桌上。小小的餐厅顿时散发诱人食欲的甘香。有关“疍家”的童年记忆又从深井里徐徐浮现:昔日,珠江三角洲一带把随水漂流的渔民族群称作“疍家”。与他们有关的人与事都被加上“疍家”的头衔。“疍家人”在岸上没有房子。既是打鱼工具又是一家人起居饮食场所的渔艇就称为“疍家艇”。他们制作的糕点就是“疍家糕”。

疍家糕,代表的不仅仅是千百年来都居住在水上的疍家人的手艺与习惯,也是“上岸”后的疍家人,面对逐渐消失在生活中的传统的挽留,更是对于流淌在血液里、已经无处安放的乡愁的寄托。随着疍家糕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疍家文化也渐渐为人所重视,但愿在将来的很久很久以后,他们的子孙后代依旧能够一尝这一滋味,依旧能够听到那些,来自水上的故事。


疍家糕就是水上渔民持之以久的年俗

疍家糕又叫大船糕、千层糕,它有咸和甜两种味道,是珠三角疍家人独特的传统美食。疍家糕是水上人家的传统食品。其特点是层层相叠,疍家糕甜咸兼具,以粘米粉加白糖等配料,一层层地蒸制,做工精细,虚拟为“千层”,其制作反映了端州水上人家的生活习俗和特有文化。历史记载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许多躲避战乱的中原汉人乘坐船只,顺水飘流到岭南,辗转来到东江和西江流域。当时,岭南属蛮荒之地,土地被土著百越族占据,山地被以砍柴为生的柴疍占领,他们携带的钱粮用完以后,只能靠捕鱼为生,从此变成了疍民。。

我家老屋座落于增城区新塘镇甘涌村读岗街。它三面环水、前临浩瀚东江,后傍碧水鱼塘,左边是川流不息的小河涌。童年时,老屋旁的涌口,就是渔民停泊渔艇的小港湾。渔民打鱼回来,渔艇拴在我家门前的岸边。涨潮时,渔艇往往与我家枕水的小木屋连在一起。因此,我的童年小伙伴里,就有几个疍家好友。我经常站在木栈台上与他们对话,相互递送瓜菜或鱼虾。

他们上岸到我家玩乐;我也不时到艇里聊天。遇到合适的机会,还会随艇跟着他们的长辈去河涌打鱼。渔民生活在空间窄少的渔艇里,养成生活简单朴实的习惯。但春节期间,只有小炉小锅的船船艇艇都热热闹闹地大蒸“疍家糕”。“疍家糕”,既是水上渔民春节的传统食品,又是过年馈赠亲友的礼物。“疍家糕”就是水上渔民持之以久的年俗。做疍家糕是广东疍家人逢年过节的传统习俗,以谐音“高(糕)”祈盼生活步步高。

近水楼台先得月。我食过很多疍家糕,归纳起来无非是咸甜两大类。无论甜或咸,主要原料都是用小石磨在渔艇里即磨即用的粘米粉。磨粉前,要用水将米泡浸一夜。磨粉时,用小汤匙连米带水逐匙放入磨中慢慢磨转。这样,磨出来的粉才幼滑。甜糕也叫九层糕,说是九层,实是多层。蒸糕前,糕粉要加糖。

蒸糕时,要蒸熟一层后再添粉蒸第二层,逐层逐层地蒸。直至达到糕的一定厚度为止。蒸九层糕是门手艺,用粉须稀稠厚薄相宜,炉蒸要火候时间准确。咸糕变化多样,既有逐层蒸的咸味九层糕,也有用萝卜丝、马蹄粒与糕粉混合一次蒸熟的萝卜糕、马蹄糕……无论哪种咸糕,制作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爱好:

用切碎的虾米、鱿鱼、瑶柱、腊味、花生、姜葱之类的食材作配料,只不过咸九层糕把配料撒在糕面上;而其他咸糕,则混在糕粉中。疍家糕,有不同的食法。有人喜欢出炉即食,说即食原汁原味,不肥不腻,食后留下甜美感觉;有人爱好加油翻煎,说香煎甘脆可口,味感丰富,令人回味无穷。但我却觉得,不同的人,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时期,品出的味道都不一样。

疍家年糕岁岁香

1966年,周恩来总理到广东视察时,看见渔民居无定所,指示要让水上渔民上岸定居。1968年,增城县新塘渔民终于结束了世世代代水上漂流的生活,在政府的帮助下上岸定居于渔民新村。居住的环境变了,生活的方式变了。但我的渔家朋友蒸疍家糕的习俗却没有改变。我们互赠年品的传统也一直延续。要不,我的餐桌怎会有一碟色泽金黄,甘香四溢的疍家年糕呢?

记得我的渔民朋友食疍家糕时喜欢配米酒半盏,他们说糕与酒同品特别甘甜。不善酒的我却一直喜欢配香茶一杯。我们一起品年糕时,有人饮酒,有人品茶,那种乐也融融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回忆中,女儿把一壶泡好的陈皮普洱茶放在我前边。我一口年疍家糕一口茶,一首早年与渔村朋友即席吟唱的渔歌又在耳边回响:酒贺年,茶贺年,疍家年糕贺丰年,鱼也香,虾也香,疍家年糕岁岁香。

疍家文化也面临着失传危机

浩浩东江边,千年来生活着一群水上人家,人称“疍家人”。随着时代发展,自古浮生江边的疍民陆续上岸居住,自成一体的疍家文化也面临着失传危机。多年来,他生产和销售疍家糕,希望通过这一载体传承和宣扬疍家文化,让疍家人的传统习俗伴随着米香浓郁的糕点,世代延续。做疍家糕是广东疍家人逢年过年的传统习俗,不少老一辈的疍家人都会做。

疍家糕吃起来爽滑、米香十足,层层米浆叠加。据了解,这种独特糕点制作过程非常繁琐、耗时,需经过浸泡、磨浆、调配、蒸煮、冷冻、切割、包装等多个工序,仅浸泡大米就需3到4个小时,蒸煮时每隔5分钟就得铺一层米浆,制作人需在约40摄氏度的制作环境里待两三个小时,其辛苦可想而知。而浸泡时间的长短、米与水的调配比例、米浆搅拌的力度强弱、蒸煮的温度高低……

每个步骤都需制作人精准把握,马虎不得。小小一块糕,是大米和清水奇妙组合下产生的美味,是手艺人对食物的深刻感悟,更是疍家人从生活中汲取的智慧结晶。和大部分传统手艺一样,已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的疍家糕制作工艺也面临传承困境。制作过程太辛苦、时间长,经济价值又难以体现,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也许商业化是传承疍家糕制作手艺的必然途径。即使疍家糕不用来赚钱,起码可以让年轻人认识到这一非遗项目,了解到疍家人的历史和文化。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