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增城新塘哲学家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理论基础

11-3-16 09:10|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5386| 评论: 0|原作者: 道生堂

摘要: 湛若水的早年并没有刻意形成自己的理路体系.只是如同时代的人一样,通过对《四书》,《五经》的学习和熟读,来赚取功名,以脱离打鱼晒网的贫困生活.湛若水所处的增城,在明代是颇有影响的.在朱元璋统一中国的时候.广东人张 ...
湛若水的早年并没有刻意形成自己的理路体系.只是如同时代的人一样,通过对《四书》,《五经》的学习和熟读,来赚取功名,以脱离打鱼晒网的贫困生活.湛若水所处的增城,在明代是颇有影响的.在朱元璋统一中国的时候.广东人张度等已经潜伏在增城腊布村进行儒家理论研究.当时腊布村的赖麟卿非常拥护张度等明朝的革命主张.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住地,而且还保护他们在增城游学.明朝建立后,张度被朱元璋调上了南京城出任新政权的史部尚书.在任期间,张度和刘伯温等人确立明代以宋儒理论为指导的统治方针,使明朝在较短的时间里恢复了属于中国传统的汉文化,并在中原等地逐步灌施.

元朝立国以后,基本上是缺失哦儒学的承传.特别是南宋以后大批学者均是近徙到了广东,湖南,江西,浙江,福建一带.南京被灭以后,当时的学者均聚集在广州珠江口,准备再次重演一次复国梦.直到陆秀夫背着宋帝投入大海.所有仍抱复国梦的知识分子均只能隐姓埋名,缩入到增城的山村间延续自己的后代.从而使宋文化的流徙终点,就只在增城之止了.张度等人在增城的活动正是在这一切历史条件下,取得了较为成功的影响,并且在元末的全国范围中是首屈一指的儒学大师.

当时有一个例子,是明军与陈友谅等争天下的时候,广东府的何左丞保持了独立的状态;腊布村的赖麟卿也在村中招募了一班人,建立了增城县的自治自卫队.确保增城的稳定.这两件事的出现,可以清楚张度在增城实际上是以掌控了广东及周边地区的武装部队,并且是可以指挥他们进行作战.明军统一天下之后,赖麟卿也曾随大部队进南京但在韶关一带又折回增城,原因是,朱元璋并不需要武装力量,而是需要文化的力量.赖麟卿返回也没有能出任增城的地方官.

最后,是在三江一带被流民杀死.那时,在增城一起的张度,孙贲,王佑等人已在南京协助朱元璋组建明朝新政权.洪武年间,张度出任史部尚书,孙贲出任翰林典籍,王佑出任兵部给事.三人在南京可谓权重一时.基本上是掌握了明朝的文武以及选人任官的大权.所以,赖麟卿的死讯传来以后,张度等人为了报答赖麟卿的照顾,向朱元璋提出了棘封的要求.朱元璋遂于洪武十九年棘赖麟卿为神,并建报德祠以彰显赖麟卿的功绩.虽然张度在职时间不长,最后也是被朱元璋杀死了,但是作为组建新政权的核心人员,已经是可以大量起用了一大批湖,广,江,福,浙等地的儒家知识分子,使宋朝理学可以扎根在明朝的政权基础上.也为朝中对理学理论的理解提供了标准.

正是在这一增城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明代儒家理论家实际上是以南方一带为基础.在湛若水的童年时,就已经知道只要读书中举,就一定有官做.其中,他母亲家乡的白沙村就出了一个陈政的解元,也十分轻易地获得了朝政任命到云南出任按察副使.明初的增城,在张度等人的影响下,已经是具有了丰厚的官场背景.可是,作为童年的湛若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特别的状态.九岁的时候,他祖父去世,同年他的父亲也惹了官非,被投入监狱.家庭的变故令他幼小的心灵变得成熟.曾一度投身到道学之中,加入道教的行列.

至今在新塘流传的“三部尚书不释相,三遇纯阳不升仙”的故事.其中遇吕洞宾部分是指湛若水的童年的故事.应该是肯定的事实,是湛若水遭家变以后,湛母陈氏自然要求助自己朋友以及神仙庇佑.所以,就为湛若水创造了认识道教的外部条件.加上,湛父的官司是因为好打不平而致祸.在当地也得罪了许多人.湛母也只有领着湛若水回娘家西洲村.按照当地的民间传说,湛若水14岁入湛氏塾学读书时,也遭同村的仇家追打.所以,湛母不得不将他转到了南湾村寄读.

如果说湛父好勇打斗的话,那么湛母陈氏族则是书香世家.湛若水居住外家以后,更多的时候是与自己的表兄弟一起玩.由于陈氏家族曾出一个举人,以及到云南当过官,回家后,对后代的影响十分大,这时,湛若水从其父亲的遭遇和外祖的结果比较中,深刻体会到了做官人是不能够只凭着孔武有力去征服他人,更是要以自己的才能智慧去改变人.而才能智慧的形成就是依靠,勤奋好学的坚持以及适应时势的科学发展.湛若水的勤奋好学马上获得了南湾村塾学的重视,不到两年的时间,陈家就发现湛若水是读书的苗子,资助他到省城广州五仙观就读.在广州认识更多的学子,从更广阔的角度,充实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其实,当时入广州学府也须考试的.湛若水十六岁时应该在县城中获得较好的名次,所以,才能够被学府录取.读书的成功,令湛若水更加踌躇满志,热血沸腾.他在晚年回忆早年在广州读书的情景时,曾这样写到:“白莲池上访仙踪,怕听攒眉夜夜钟.七十年前灯火地,东寻无路白云封.”从诗的表述情绪来看,主要是反映了晚年致仕回广州定居以后的思仙心境.与当时读书的一切回忆已基本背离,但是,在“怕听攒眉夜夜钟”一句,可以知道,当时的府学是十分严格的.每天必须熟背官府指定的科目,每天都要抽查学习的情况.所以,每一次的钟声,意味着新一天也即将到来,要想摆脱都是不可能的事.

即使是这样,并没有令湛若水读书的斗志消沉.因为他背负着振兴自己家庭的责任,背负着娘家人的希望和寄托.就是这个重力,激发湛若水顽强不息的斗志.在广州读书期间.湛若水家中又连遭变故,他祖母死后,他父亲出狱不久又死了.这些事件,更加令他从现实的灰暗中,找到了未来的光明.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