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增城新塘哲学家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横空出世

11-3-16 09:46|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5413| 评论: 0

摘要: 增城新塘明代的哲学家湛若水经过在陈白沙书院的苦修,终于确立了“随处体认天理”的理论模型。当时,湛若水是这样解释自己的理论内容的:“吾之所谓随处六者,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夫自然者, ...
增城新塘明代的哲学家湛若水经过在陈白沙书院的苦修,终于确立了“随处体认天理”的理论模型。当时,湛若水是这样解释自己的理论内容的:“吾之所谓随处六者,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夫自然者,天之理也。理出于自然,故曰自然也。在勿忘勿助之间,胸中流出,而沛乎宇宙,丝毫无人力。”

从湛若水认定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随处体认天理的模型,是由两方面结合而成。首先是随处体,就是个人的主观意志道德的价值观以及所处的时间·地点·群体,年龄等因素是决定认天理的基础。其次是认天理,就是在个人的基础质素上,形成对自然界(包括了个人所处的社会)的认识结果。那么,“随处体”是个人发展的过程,“认天理”是个人运动的结果。这个“以人为本”的理论模型,不仅总结归纳了个人与人运动的规律和特点,而且启发了任何一个个人应该在运动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基础,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从而否定了比较,否定了强求。就好比一个人在社会中仅是平民而已,何必要去考虑肩负自己的国家呢?倒不如实实在在地认真读书,修养自己,然后结婚生子。有机会适合的时候,才去努力博取功名利禄。但要紧记,这一切均是社会自然运动的结果。并不是个人可以超越社会所能实现的。因此,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社会道德观,就不仅仅是适应了儒家学派的读书人,而是涵盖了整个社会层面。同时,又要正确理解“仁·义·礼·智·信”的双面内容。

即统治群体的杀戮,是维护了其群体的“仁·义·礼·智·信”的价值内容,同样,被统治者的造反,也是维护了被统治者群体“仁·义·礼·智·信”的内容。那样,就反映了只有是人的社会就不可能有一个恒定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只有的是在道德价值观不变的表述上,赋予新的阐述内容。这样就有效地解开了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发生在政权上的是是非非。虽然表面看来朱元璋并不仁,立国以后杀掉了大部分追随他夺取江山的功臣。但是,通过整肃官僚,使明代统治更贴近人民,为未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于人民以及朱姓天下而言就是仁。今天,中国领导层高举反腐旗帜,同样是有点类似历史的重演,但内容和方法已经因时间而产生了变化。

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理论得到了陈白沙的高度评价。应该也是陈白沙终生探索的理论模型。但是,他并不能够阐述清楚,也只有是湛若水能够清楚。所以,陈白沙认为湛若水的理论:“此为参前倚衡之学也。江门衣钵属之子也。”足证白沙对若水的器重和赏识。在江门形成了自己理论以后,湛若水积极在同学之间进行探讨,并且以自己的理论去改变同学的思想认识观,把广州的儒家学者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湛若水理论形成之后的第三年,广东伦文叙高中状元。成了今天流传在广州的一段佳话。

“随处体认天理”的理论形成了以后,湛若水的解释主要是集中在关于文章的表现手法上,并没有从日常生活中去展开。这一点恰好印证了,当时的明代统治,对文字表述仍然是十分严格的监督。一旦出现文字的证据,是很容易招致灭门之祸。因而,湛若水也只能将“自然”之理,从文章的角度来陈述:“盖自然文章,生于自然之心胸,生于自然之学术。自然之学术,在于勿忘勿助之间,如日月之照,如云之行,如水之流,如天葩之发。红者自红,白者自白,形者自形,色者自色。孰安排是,孰作为是,是谓自然。”

这段解释大致表现的内容就是说:自然地含义就是源自个人的直接情绪,以及直接的知识基础,那么,直接的知识基础又是什么呢?就是存在于大量的阅读和背诵前人文章以后,随时自觉地流露出来的内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脱口秀。不须查证,引经据典,就能够直接道出。即如我们视觉内的太阳,白云,流水,鲜花那样。没有谁人去理解是哪个创造者,哪个是安排者。大家都能领悟,就是自然!从湛若水的解释来看,这种自然观是一种十分超脱,高尚的自然观。如果融入到每个人的自在身体来理解时,相信大家都可以顿悟。每个人都拥有一双手,习惯了以后,我们在双手运动时,是不会排好一个程式意念去启动的。而是用了自己的潜在意识时,就有个不自觉的行。往往,这样的行动就只有失去了双手以后才会比较其中的差别。

可是,在我们认识的教育过程中,我们的社会两千年都有一个比较的传输方式。就好像关于“太阳”的词条解释上,《新华字典》是这样写的:“是银河系的恒星之一,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实质就“有助”了,就增加了我们认识上的困惑。围绕这个词条解释,我们就必须用上一生的精力去理解银河·太阳系和宇宙等知识。然后,最终是不能得出对太阳的正确定义。而自然现实的人生教育就简单得多。白天,指着天上的太阳说:“这就是太阳”!大家的思想就有了一个太阳的概念。

《道德经》曾有一句话:“自知者明”,反映正是这样特别的人的运动规律。就是每个人内在一旦认识了,就会构成思想中的阴阳。如果设定解释的表露是阳的部分;那么,必须还有一个不能解释的阴的部分。学习知识,我们仅是触到了阳的。能够化入到自觉地理解之中,才可能是自知。反之,就仅是一个标签,而不是个人的内容。

清代儒家学者执着于中国古文的考据学,就是以为从大量的文章中来互相印证,希望从中可以找到理解圣贤书的正确解释。到最后,让儒家学说送入了坟墓之中。促进了两学的大肆横行。这一教训,正是人性特点产生的不变影响,是十分值得我们深思的。湛若水追求的自然,是要求每个人真正达到“勿忘勿助”。但仅是著文章而已,如何贯穿到个人的生命过程中,则未能找到更容易让人理解的具体表述。所以,陈白沙评论曰:“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着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处也。”就十分精确指出了湛若水理论的得与失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