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增城区新塘镇西洲村的徐氏书院 从传统乡村书院转变成当代乡村艺术馆

19-3-12 09:31|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986| 评论: 0|原作者: 新塘拾贝

摘要: 徐氏书院座落在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西洲村西定坊一个土名为“岗头”的小山岗上。汽车沿着新塘大道——西洲大道前行,只见一段坡道后,一棵古朴劲遒的细叶榕如巨伞般在眼前。要寻觅的徐氏书院,就在这棵根深叶茂的大榕 ...
徐氏书院座落在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西洲村西定坊一个土名为“岗头”的小山岗上。汽车沿着新塘大道——西洲大道前行,只见一段坡道后,一棵古朴劲遒的细叶榕如巨伞般在眼前。要寻觅的徐氏书院,就在这棵根深叶茂的大榕树后边。“春雨千犁田间牛作画,泥丸万点梁上燕含诗”。还未入门,就容易被这对充满田园乡土风韵的门联深深吸引。眼前是一座青砖石脚,三间三进的建筑,庭院面积虽然不大,但已修葺得焕然一新。


高悬门上的“徐氏书院”石匾,挂于右墙的“西洲徐氏书院艺术馆”牌子,无声地告诉大家,一座传统的文物建筑,已在保护中开始活化,开始新生。走进大门,只见屏风上下,内墙左右,尽是传统金石塑像、水墨画联之作,一股浓浓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跨过屏风,只见庭院檐下尽是翠竹,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竹香。主人领着大家浏览了廊中的接待室、工作间和中堂的拱门、后堂的教室;然后在挂着翠竹图的接待室坐下来,借助一壸香茶向大家透露了他徐氏书院的情缘。

早在2005年,西洲村民又一次重修了有100多年历史的徐氏书院。但由于长期闲置又没有专人管理,庭院內又杂草蓬生。2017年1月,庞先生为寻找一个环境优雅,远离喧闹的地方设工作室,经朋友介绍来到西洲,见到大榕树下的书院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有乡间庭院气息,便立即与村社签了租赁合同,然后按自己工作室以竹之精神的意旨开始修整。

春节临近,工作室装修还未结束,他就在书院门口设摊,免费为村民挥写春联。期间,不少村民流露出想让子弟就近到书院学画的意愿。受此启发,他便在书院内外同时挂起“竹心艺道堂”工作室和“西洲徐氏书院艺术馆”两个牌子。本来以为可以在乡间工作室专心创作的庞先生,假日也成了指导孩子学书学画的老师。如今,在这个小小的乡村艺术馆里,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一幅幅陈列于厅堂上的高雅书画作品,而且可以看到教室里孩子们描画的一幅幅充满稚气的习作。

庞先生告诉大家,初时学艺的孩子只有本村的十来人,但广州地铁13号线开通后,学生已增至二十多个。荒弃了60多年的树德小学终于成了画家的创作室,成了孩子学艺的学堂。树德小学前身就是徐氏书院。据《广州市文物普查资料/增城卷》记载,徐氏书院是由徐元煜、徐元炽、徐普光、徐协和等九位热心公益,乐善好施的村民倡议并集资于清代光绪二十七年(1901)建成投入使用。

辛亥革命以后,为彰显前人功德,书院先后改名“树德学堂”和“树德小学”,直至1951年停办。半个世纪以来,徐氏书院和树德小学为各行各业培育了不少有用之材、其中被载入典籍的就有抗日战争时期驾机炸毁日军战舰的国民党空军飞行员徐光宝和上世纪50年代提壶济世,深受民间爱戴的名医徐敬持、徐雪樵兄弟。一间小小的乡村书院学校,前后跨越清代、民国和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期间一定还有不少能启迪后人的故事。

不久,也是在这间徐氏书院的接待室,通过西洲村的老同学,约了几位八、九十岁,在树德小学读过书的长者聊天。他们的回忆不仅证实清末村中乡贤集资建书院,为后人积德行善树立榜样的历史,而且不时谈及徐雨三与徐氏书院的一些逸事。徐雨三是增城新塘西洲村人,生于清代光绪八年(1882),年青时考进广东陆军学堂习武,是陆军学堂第一期毕业生。结业后,他曾任广州黄埔陆军小学校长,广东都督龙济光属下的少将参谋。

抗战胜利后,他到香港经营菜圃。解放战争战场迫近广东时,国民党增城县政府组织联防队,点名任其为“新塘三都联防主任”,但1947年,65岁的徐雨三却病故离开人间。徐雨三还有一个特别的职位是树德小学一校董会董事长。他极力支持家乡办学育贤,鼓励子弟求学上进,长期为学校资助办学经费,资助家境清贫的学生。

他经常回家乡西洲,他的学生陈济棠主政广东后曾为徐雨三故宅和西洲徐氏宗祠分别题写过“将军第”匾额和“将军世胄,司寇名宗”联文。徐雨三每次回到家乡,都要到树德小学巡视,并亲自为为学生演讲、习武,要求学生好学守纪,自强不息,发扬爱国精神。有一次,他在操场上教学生习武后齐唱树德小学校歌。“增江毓秀,校旗飞扬,这是树德小学校……”校歌才唱了几句,突然天降大雨,但他依旧精神振奋地把校歌唱完才离开操场。

这虽然是段小小插曲,但徐雨三言传身教却让几个长者记忆犹新。1995年版的《增城县志》在《人物传》中评述:徐雨生“热心家乡建设,并设法资助家境清贫的青年进学,又倡议查禁烟赌,获乡人好评。”在长者的言谈中得到了的佐证。离开书院前,一个长者把一张庭院匾联建议草图托庞先生转给村委,建议书院内增加“造福梓桑”的牌匾和激励后人自强不息的对联。造福梓桑,自强不息,好一句励志名言。这不仅是长者对历史先贤的评说和对艺术馆的冀求,更是时代对大家,对后人的深切期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