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铭刻在祠堂碑文上的陈氏家训就是增城区新塘镇古沙村清官辈出的缘由

19-6-4 10:07|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4057| 评论: 0|原作者: 湛汝松

摘要: “在国为良民,在家为孝子,在朝为忠臣”;“士专其业,农专其耕,工商各专其技”。铭刻在祠堂碑文上的陈氏家训就是古沙村清官辈出的缘由。近日,翻阅广州市纪委监察局与广州大学历史系合编的《清风峻节——广州历史 ...
“在国为良民,在家为孝子,在朝为忠臣”;“士专其业,农专其耕,工商各专其技”。铭刻在祠堂碑文上的陈氏家训就是古沙村清官辈出的缘由。近日,翻阅广州市纪委监察局与广州大学历史系合编的《清风峻节——广州历史人物廉洁事略》(中国方正出版社)一书,书中收入历代廉洁官员48人,其中古代官员35名,古代官员中外地到广州任职的10人,本地的25人。

使笔者笔者惊奇的是,南宋“刚直守礼家风传”的陈大震,明代“立身端正常自讼”的陈政,明代“铁面无私慎取予”的陈道3人都出自沙村,而且都是陈姓族人。于是,笔者再次对古沙村的历史人文现象作了探究与思考。仔细阅读该书,笔者发现书中的人物简介中,陈大震和陈政是广州番禺人,陈道是广州增城人。为什么籍贯不在一个县的人却在同一个村呢?

清嘉庆年间《增城县志》“陈家林”条目记载:“陈家林,邑治西南九十里,峰恋环绕如城,中多平畴沃野。周回二十余里,仅二洞口出入,北洞通清湖都,南洞出甘泉都。沙村陈氏始祖自汴入广居焉。五世孙大震始立石洞口,匾曰陈家林。”原来,北宋末年曾任朝廷承事郎的陈铎(河南汴京人)随宋室南渡临安(杭州),辗转数处于南宋咸淳四年(1268)来到广东当时隶属于番禺毗连增城的山谷隐居,成了沙村陈氏始祖;

后来人们把峰恋环绕,翠拥千重的山谷称为“陈家林”。明成化年间,沙村划入增城。今广州地铁13号线沙村站附近的南安、新墩两个行政村就是昔日的沙村。笔者退休后,喜欢寻找家乡文化彩贝,走过增城近70个村庄。沙村是笔者到访最多,感受最深的村庄,笔者翻阅过一些关于沙村人文历史的典籍,对陈大震等沙村历史人物也有一些粗浅的了解。

铭刻在祠堂碑文上的陈氏家训就是增城区新塘镇古沙村清官辈出的缘由
增城区新塘镇新塘文化中心广场“新塘历史名人廊”浮雕上的陈大震)

陈大震(1228—1307),沙村陈氏五代孙。南宋宝祐元年(1253)进士后从博罗主薄直至雷州、全州知州。他治水利农,惩恶为民,为官公正,刚直清廉,判案数百,全无冤案,被百姓称为“神判”。他淡泊名利,恪守礼法,南宋末不满官场腐败请辞回乡。元朝授其司农卿、广东儒学提举等职,他都拒绝,长期隐居家乡,修身齐家,并与广州路教授吕桂孙合编《大德南海志》,为岭南文化作出杰出贡献。

铭刻在祠堂碑文上的陈氏家训就是增城区新塘镇古沙村清官辈出的缘由
(增城区新塘镇新塘文化中心广场“新塘历史名人廊”浮雕上的陈政)

陈政(1417—1476),陈大震五代孙,明景泰五年(1454)进士后在翰林院参与修撰《寰宇通志》,历任湖广道监察御史、提督北直隶学校、山东按察副使、云南按察副使等职。无论是当朝廷修志官或最高学府的掌门人或按察地方官员,他都不谋私利,勤政为民,不攀权贵,严惩邪恶,深受百姓爱戴。

铭刻在祠堂碑文上的陈氏家训就是增城区新塘镇古沙村清官辈出的缘由
(增城区新塘镇新塘文化中心广场“新塘历史名人廊”浮雕上的陈道)

陈道(1436—1504),沙村陈氏十一代孙。明天顺八年(1464)进士后曾在刑部、兵部、都察院任主事,又到多省任布政使,直至南京刑部尚书。他戒奢拒贿,惩奸除恶,治水济民,因铁面无私,被同僚们称为“板陈”。

陈大震等先贤载于《广东通志》《广州府志》《增城县志》等典籍上为官清正廉明的文字,已越来越被更多人所了解;而散落在故土上见证他们的遗迹,流传在家乡关于他们的故事,虽然外界知道的人不多,但在村中却世代相传,熏陶后人。笔者在沙村,就听到了很多关于他们回乡后的感人故事;

陈大震辞官归故里后,始祖陈铎开居的陈家林竟被贼人占山为王,变成“贼田凼”。陈大震闻知,果敢搬入“贼田凼”居住,以观察贼情。初时,贼人还蠢蠢欲动,欲对陈大震动武。但陈大震无所畏惧,亲自带领乡勇四处查察贼情。后来,贼人惊闻入住陈家林的是鼎鼎有名的神判时,个个闻风丧胆,怆忙而逃。陈家林还原一派清静后,大震布衣广袖闲居于山清水秀的陈家林中,或读书撰诗文,或以礼教子孙,更为陈氏制定了家训。最近在陈家林发现他的墓葬,虽然残破,但周围却绿树成荫。

陈政从云南按察副使任上赴京述职,途中因病转回家乡沙村养病。当时移到东江边的沙村已屋舍稠密,人口繁多。他怕自已的病会传染乡亲,执意搬到远离新村的陈家林黑山一间简朴的民居养病。两年后他在黑山逝世,床头上还放着一篇尚未完成的诗歌。时至今日,陈家林高楼迭起,但表彰陈政的大理石墓表依旧立在墓前。陈道在任南京刑部尚书期满准备往北京任新职时病逝。他没能回乡,但其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儿孙。儿子陈大章官至太仆寺少卿,为官清廉,为人清正。孙子陈云松任陕西参政,善于治吏,以清正廉明著称。

沙村在民间有“七传科甲,六代乡贤”的美誉。据增城县志记载统计,增城历代进士37人,沙村5人,占13.5%;文武举人379人,沙村36人,占9.5%。今陈家林大道原肃宾亭遗址里还残存清道光三十年二月十八朝廷恩旨的石碑。石碑上依稀可辨的碑文上还有陈大震,陈息卿、陈瑞贞、陈政、陈道、陈大章等众多沙村历史人物的名字。当然,科举出身的官员不都是廉政为民的清官,但志书里记载沙村受人尊重的好官确实不少。不久前《广州日报》以《岭南才女陈瑞贞,身在深宫却不慕富贵》一文介绍的女官陈瑞贞就是典型的例子。

铭刻在祠堂碑文上的陈氏家训就是增城区新塘镇古沙村清官辈出的缘由
(增城区新塘镇新塘文化中心广场“新塘历史名人廊”浮雕上的陈瑞贞)

陈瑞贞(1370~1409),沙村陈氏第十代孙,自幼孝敬父母,以善待人,擅长刺绣,贯通《孝经》。明洪武年间,她被选送为朝廷女官,在宫中教授礼仪,传授广绣技艺。受太祖称赞升为六品官司彩后,瑞贞却不追求仕途高官厚禄,也不留恋皇宫荣华富贵,毅然请奏回乡侍候父母。太祖被其孝心感动,准其带俸回乡。回乡八年,她从不接待官吏来访,除侍候双亲外,全勤于刺绣,为传播广绣作出杰出贡献。建文初年,她被召回朝中。永乐四年,不满40岁的瑞贞病逝宫中。皇帝按其意愿派专使护送其灵柩回乡,安葬于家乡陈家林香子山中。

不难看出,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落叶归根,言传身教,耳闻目染于子孙后代。除陈道病逝于职上以外,他们回乡后都为村民着想,都是乡亲看得见的乡贤。500多年后的今天,陈大震、陈政、陈瑞贞的墓葬还在先祖定居的陈家林山中,纪念他们的祠堂还在石街长长的村内,一块块依稀可辨的碑文还向后人讲述着一个个清官的故事。在陈氏宗祠里,笔者还在《始祖碑记》中读到“在国为良民,在家为孝子,在朝为忠臣”和“士专其业,农专其耕,工商各专其技”。笔者想,铭刻在碑文上的陈氏家训就是古沙村清官辈出的缘由!

沙村,真可以说得上是一个历史自然形成的清官纪念馆;一本源于乡间的廉洁传统文化形象教材;一份先贤给大家留下的珍贵精神遗产。前年,南安小学就把村中先贤清正廉明的故事编成校本教材,供学生和村民阅读,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可喜的探索。“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更望这份珍贵的物质与精神遗产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