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于闹市的崔府街并不难找,从广州市城区的西门口地铁站出来,沿着中山六路往东走一阵,拐进朝天路,再往前走一阵,往西一拐,就到了。这条老街不过5米宽,近300米长,街旁居民楼阳台上晾晒的衣裳和攀援的鲜花,传递着市井生活的温度,街头幼儿园里孩子们的笑声和琴声,更使它平添了许多生气。不过,“崔府街”这个地名是从哪儿来的呢? 昔日崔府街:地处“城乡接合部”,山景“海景”全都有 现在的崔府街地处闹市,但在一千年前的南宋时期,这里却是不折不扣的“城乡接合部”,用地方志里的话来说,叫作“半城半郭”,再往前西走一点,到了现在人民路所在地,就是当时西城的城墙,城墙外就是风光旖旎的西郊。今天的“城乡接合部”难免让人觉得有点乱,但那时广州西城的“城乡接合部”却是既有山景,又有“海景”,美得惊人。 从崔府街所在之处往南走一段,就是坡山(今五仙观所在地),当时是西城地势最高的地方,沿路目光所及之处,绿树掩映,鲜花盛放。过了坡山,再往南走几步,出了城门,就是被称为“小海”的珠江,起风的时候,“海面”上潮起潮涌,看得人既兴奋,又心惊。其实,与其这么走,还不如留在原地,走进街上一座最富丽堂皇的豪宅,好好开开眼界呢。但见这座府邸,大门高悬镌刻“晚节堂”三个大字,三进的大庭院,深80米,宽20多米,雕梁画栋,院内遍种菊花,真是楼宇重重,庭院深深。 登上后院的高楼,树木参天的坡山与附近古寺的清幽景象尽收眼底,极目远眺,城墙巍峨,一溪碧水蜿蜒流过,汇入“小海”,像我们这样没啥古诗词修养的,看到这样一番景象,只会说“美翻了”;但用南宋岭南才子李昴英在《樵溪初稿》里的说法,这里“俯坡山,控越冈,萃坡童童如霍笔书空,树林远近,碧瓦参差,琉璃千里”,真是一幅绝美的图画。看来,倘若穿越到一千年前,住在这样的“城乡接合部”,真是美事一桩。 地名来源:南宋名将崔与之,晚年隐居城墙根 这座豪华府邸的主人名叫崔与之,是南宋年间的名将,且是三朝老臣,社会地位相当之高。一般的老百姓,不一定记得住“晚节堂”这个文绉绉的名字,只说这里是崔府,久而久之,这条街道就呼作崔府街了。崔与之是南宋年间一个有名的清官,且才华横溢。他偏爱象征气节的菊花,自号菊坡先生,直到清代,越秀山下还有一间书院,名叫菊坡精舍,为的就是纪念他。此外,他接连二十多次连辞高官之位,连丞相的头衔都不稀罕,创下了南宋年间的“辞官纪录”,晚年还留下了“无以嗜欲杀身,无以财货杀子孙,无以学术杀天下后世”的名言警示自己。 说实话,不以贪欲害自己还容易理解,不以财产害子孙,就没有多少人能做到了,不以学术杀天下后世,更不知道会把多少学者气得跳起来,可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努力去做的,所以传世的著作极少,可就算这样,他依然被誉为“粤词之祖”,对岭南文化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故此,对当时极其特立独行的崔与之老爷子来说,“晚节堂”这个名字一点也不是作秀,而是对事实的描述。 崔与之虽然创下了南宋年间的“辞官纪录”,却远不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他出生在广东增城,父亲屡屡科举不中,最后抱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想法,做了一名乡村医生。崔与之自小受父亲的影响,一心以科举为念,不过直到30多岁,仍是屡试不中。这倒不是说这爷俩都不够聪明,而是广东增城地处乡野,远离教育核心地带,出的举人就像秃子头上的虱子——屈指可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