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粤词之祖"增城崔与之曾在朝天路附近隐居 山景海景环绕大宅 留下崔府街地名

18-2-6 20:15|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744| 评论: 0|来自: 广州日报

摘要: 隐身于闹市的崔府街并不难找,从广州市城区的西门口地铁站出来,沿着中山六路往东走一阵,拐进朝天路,再往前走一阵,往西一拐,就到了。这条老街不过5米宽,近300米长,街旁居民楼阳台上晾晒的衣裳和攀援的鲜花,传 ...


读太学三年不出校门

眼看年过三十,中举希望渺茫,崔与之在朋友的资助下,只身北上首都临安(今杭州),报考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我们现在去杭州,六个小时的高铁就到了,崔与之1000多年前去杭州,得走40多天,有水路70城,一个穷书生,赶这么远的路,要多不容易就有多不容易。当年的临安极其繁华,酒肆歌楼数不胜数,可崔与之在太学待了3年,居然没踏出校门一步,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他没钱,另一方面,也说明他的自制力的确惊人。

一般的太学生总要读上十年八年,才能考上功名。学习年限太长,搞得学生们苦恼不堪,以至每年除夕夜必吃枣和栗子,取个“早(枣)日栗(离)”开的意头。不过,崔与之仅仅读了三年,就高中进士,成了岭南经由太学考中进士的第一人,不但给老崔家,也给所有的岭南士子长了脸。

历史回响:富丽大宅湮没,精神风骨长存

崔与之虽然在朝廷的“高考”中出类拔萃,但他一没钱,二没靠山,所以最初被派任广南西路浔州(在今广西桂平)司法参军,这不过是一个八品的小官,三年任满后,又回家“候缺”去了。要知道,南宋的“冗官”现象十分严重,僧多粥少,有的人一“候缺”就是一辈子,但崔与之的胆识和能力在那儿摆着呢,朝廷虽然多“冗官”,但特缺能干事的人,所以很快又将他起用到江西当知县;

之后,崔与之一路升迁,足迹遍布广西、海南、淮北,直至被任命为四川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那时,他已六十七岁了,朝廷还要把一顶顶官帽送给他,可他实在太思念岭南故土,一次次提出辞呈,最后得偿夙愿,归隐故土。有意思的是,崔与之屡屡升迁,但基本上是被朝廷当“救火队长”用的,无论是边陲莽荒之地,还是抗金前线,哪里的骨头难啃,就把他派去哪里。

崔与之凡事亲力亲为,有勇有谋,而且为了保护老百姓的正当利益,不惜冒犯上司,跟我们以前在专栏里提到过的“耿直爷”一模一样。朝廷不停升他的官,就是为了把更难啃的骨头派给他。我想,他操心了半辈子,最终辞官归故里,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太累了,必须歇歇了。可就算归隐故里,崔与之依然无法摆脱啃硬骨头的宿命。

公元1235年,崔与之刚上辞呈,辞去吏部尚书之位,正打算在“晚节堂”过几天清闲日子时,驻扎岭南的地方军队因为上级隐瞒了其战功,抢走其胜利果实而不满,群情激愤,发动叛变。叛兵军临城下,地方官闻风而逃,七十多岁的崔老爷子二话不说,亲自出马,站在城楼上,与叛军恳切对谈,晓以祸福。

凭着自己一生努力公正行事“攒”下的权威,他三个月内就平定了兵变。除了叛变的首领被砍了脑袋,其余的跟随者一概从宽处理。严惩起事首领是为了立威,宽待随从者,是体谅他们遭遇到的不公。这是崔与之半生为官遵循的一贯原则,可见其内心的宽仁与谋略,不是这样的人,又怎能当得了“救火队长”,扛起真正的重担?

平定兵变后,崔与之在“晚节堂”度过了最后几年时光,82岁时辞世。根据《越秀史稿》的记载,崔与之的府邸早已不存,不过,也有人说,今天崔府街上的幼儿园,正是当年崔氏故宅。众说纷纭,无从考证,千年光阴荏苒,当时风景秀丽的“城乡接合部”早已变成车水马龙的闹市,山景“海景”均杳然无存,但一代名将在艰难时世里抱着一颗宽厚的心,有谋略,敢担当的风骨,却永远不会过时。这是崔府街的故事能给我们的最好启迪。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以广州市增城区赖际熙为首的客籍精英首倡成
  • 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光明小学教师单洁丽 用
  • 增城有段古:西罗乡成立了广州首个中国共产
  • 广州市增城区抗日游击武装:广东人民抗日游
  • 广州市增城区香蕉产量的气象预报模型 为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