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开挂绿广场,只消十分左右。我便来到位于荔城镇旧城区内的凤凰山,即是今天的市文化宫。凤凰山有青少年宫、展览室、电影院、儿童游乐场等。它就像一座文化公园。故地重游,我不禁感慨良多。很久不曾来这里。读初中时,有时在周末,约同学或者跟弟弟一起到文化宫内的青少年宫游玩。今天,当我看到一帮青少年快乐地追逐嬉戏,不由得叹一声“逝者如斯”,忆起少年时代的美好时光。 就这样,我完全沉浸在这个安谧和生机勃勃的春岗。是时间。是空间。是灿烂的笑声。是柔和的轻风。把蓬勃的气象堆涌到了一起。错落有致的春岗,热热闹闹地展现着年轻一代的无限活力。凤凰山原名春岗。相传,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有一天,一对凤凰在春岗上空盘旋。后又栖息于岗上的树林。半天才离去。人们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便把春岗改名为凤凰山。并建凤凰亭为记。 南宋宝太元年(1225年),理宗帝御笔亲书“菊坡”二字赐予名臣崔与之。崔逝世后改凤凰亭为菊坡亭。此后,凤凰山成了历代骚人墨客吟诗作赋、喝酒抒怀的胜地。人们对着它,想过去,思未来,论荣辱,知使命。游历一次,便是一次修身养性。凤凰山内有个万寿寺。相传始建于宋嘉佑年间,由僧人鉴圆首创。但已无从考证。寺内没有缭绕的香烟。没有阵阵的钟磬声。 曾几何时,这里应该香火鼎盛。有一种巨大的穿透力。有一种神迹的辉煌。更有一种精神的临盆。如今只是,浓墨般的氤氲和潮湿的潜意识开始占据我的内心。其实,我对这个万寿寺,知道的比较少。只能从一些文物记载和文物解说员口中,隐约懂得几许皮毛而已。 万寿寺原名法空寺。北宋嘉右年间(1056-1063年)法空寺改名为万寿寺。先是供奉如来佛。后又安设宾公佛塑像一起奉祀。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重建。接着,分别在清乾隆十二年、嘉庆二十三年进行了重修。清道光二年(1822年)又在寺的山门上方镶嵌三块花岗石,镌刻“万寿寺”三个大字。这三块石刻现存于增城博物馆。 现仅留存一座比较完整的大雄宝殿,建在寺内一块60厘米高的台基上,正面铺四级台阶。整座大殿为正方形,面阔与进深均为11.8米。歇山顶,灰塑龙船正脊,十三架梁前后双步梁用四柱。角柱有升起,柱头施普柏枋,枋上施三跳斗拱承托檩子。步梁、三架梁、五架梁和七架梁均为月梁。斗拱、雀替作法简练,檐柱、金柱为梭形柱。方形花岗岩石柱础。原明间、次间所设隔扇已毁,次间现开漏窗。 整座大殿建筑无一钉一铁,采用抬梁式木结构和斗拱承托的营造工艺。其梁架拱托穿插,又相互牵引拉抱,形成特别稳固的防震框架网。给人以明快和唯美的感受。我惊异于它建筑风格的独特。我惊异于它建筑艺术的超凡。我发觉,这是一种渗透性极为强烈的创新精神。并且影响深远。这是一种增城人民天然造就的默契,是增城人民智慧的结晶。 万寿寺是增城儿女心灵的洗涤和修行,更是增城儿女的悲悯与感恩!整个万寿寺在落寞和空旷中似乎还残留着一点点神圣的气息。我轻轻一嗅,就继续我原定的流浪旅程。踏进大殿之中,内心颇为空灵和缥缈。而走出大殿之后,又是城市喧闹的生活,恍然隔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