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增城明朝大儒湛若水创立了博大而精微的甘泉心学 探析其与阳明心学之关涉

21-2-6 04:48|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055| 评论: 0|原作者: 黄明同|来自: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 摘要:湛若水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是岭南大儒陈献章的衣钵传人,创立了博大而精微的甘泉心学。其“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在本体论方面,揭示宇宙的整体性,揭示体与用的统一性;其“随处体认天理” ...
摘要:湛若水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是岭南大儒陈献章的衣钵传人,创立了博大而精微的甘泉心学。其“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在本体论方面,揭示宇宙的整体性,揭示体与用的统一性;其“随处体认天理”,完善与发展陈献章的“静养端倪”,揭示人的道德觉醒,是人的涵养与认知的关键,揭示人的涵养与认知不受时空、方式的限制,揭示人的涵养与认知的普世性;

其系统的“合一”论,彰显明代心学对宋代理学支离观的检讨与决裂。湛若水在京结识王阳明。二人一见定交,立志“共兴圣学”,友情深厚,在学术上相互切磋、论辩。虽一主“随处体认”,一主“格物致知”,同为心学而学术有异,但异中有同,是“大同”“小异”。甘泉心学与阳明心学,乃明代星空的双子座。

湛若水(1466—1560),广州市增城区明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享誉全国的文化名人。他一生从政、办学、著述,其学问与事功,堪称一流。湛若水是明代心学开篇者陈献章的衣钵传人,他完善与发展白沙心学,构建博大精微的甘泉心学,成为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甘泉心学与阳明心学,是明代文化星空的双子座。

一、“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

在本体论方面,湛若水提出“一体”观,并创立系统的“合一”论,阐述宇宙的整体性,揭示事物协调发展的必然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辩证思想。明代心学反对“支离”、坚持“合一”,湛若水在这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他提出“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构建了极富真理性的“共同体”理论。湛若水早年讲学时,便已提出:“天地与我一者也。”[1]5

又说,“天地万物同体”[1]20,“物我同体”[2],“与天地万物为一体”[1]131,“心与万物一”[1]19。湛若水认定,宇宙是一个整体,天地间不论是人或物,都连接在一起,成为完整的、一体的、不可分的“一”,这即是传统儒家的“天人合一”。他说,“天一人也,人一天。不知天人之合一,不足以语性。”[1]19这蕴含了世界具有统一性的理论取向。

湛若水“天地与我一”思想,源于宋代的二程。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湛若水体会到,这是说有仁心,才可能具有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他强调道德对达到人与天地一体境界的关键意义,具体指出:“仁也者,天地万物一体者也。己克而礼复,则天地万物在我矣。”[3]140这是说,人与宇宙的万事万物成为一体,其基础是“仁”。湛若水又说:“圣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即以身在天地万物看,何等廓然大公,焉得一毫私意。凡私皆从一身上起念,圣人自无此,以自无意、必故我之私。”[4]1647

湛若水揭示了人的德性与天地一体的关系,指出:“大其心,包天地万物而与之一体,则夫一念之发,以至天下之物,无不在内。而以其浑沦,则理在天地万物;以其散殊,则理在事亲君之间,即心而事物在,即事而理在。乃为完全也。”[4]1674在湛若水看来,因为人的廓然大公,而没有丝毫的“故我之私”,便可以与天地万物结为一体。这便揭示了“一体”观的确立,须以“仁心”为前提,道德是“一体”所以能确立的先决条件、必备条件。

二、“随处体认天理”

对“随处体认天理”,湛若水有一个明确的界定:“随处体认天理者,随动随静体察之……存心要矣,见理为实。”[5]又说:“吾之所谓随处云者,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盖随其所寂所感时耳,一耳。”[6]257.湛若水明确提出,人的涵养,即是“体认天理”,也就是把心中的“天理”———人的本性感悟出来,觉悟起来;这种“体认”,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可以“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动随静”,也不受方式方法的限制。

湛若水说:“意、心、身于家国天下,随处体认天理也。”[6]253“将意、心、身、家、国、天下通作一段工夫,无有远近彼此,终日终身,只是体认这‘天理’二字。”[6]254又说:“吾所谓体认天理者,非分未发已发,非分动静。所谓随处体认天理者,随未发已发,随动随静。”[6]264他认定:“古今往来之宙,上下四方之宇,只是一个天理,即易也。若体认得,则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是这个,注脚皆是剩语,言不能加,不言不能减,故也。”[4]1666

在湛若水看来,人们对天理的体认,即进行涵养,不仅要在静处,还要在动处,“随时”“随处”都可以进行,只要“心与事应”,就可以“天理见”。他是说,认知与涵养可以在静坐、读书,以及应酬日常事务等各种活动中进行。他说“耕田凿井、百官万物、金革百万之众”,人们劳作、应酬或驰骋沙场等,不论哪样活动,不论什么时间,都可以体认天理。这是说,认知与涵养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以何种方式,都可以进行。这揭示了涵养与认知的平等性与普世性。

湛若水认为,“静坐”,只是涵养与认知的一种方式,而并非适用于任何人、任何时候。这正是一名朝廷官员,从自身的体会而所得出的看法,一种不同于过着隐居生活的老师的看法。陈献章在科举失意之后,即长期闲居家中,收徒讲学,参与社会活动极少。仕途得意的湛若水,则公务繁忙,应酬众多,哪有闲暇像老师那样,整天在家中静坐呢?事实正是如此!这也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怎样的现实生活,就会产生怎样的思想理念。

可以说,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冲破了儒家传统的“作圣之功”的旧框框,带来了自由而清新的风气,体现出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这一创新,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完成,同时也回应了时代提出的问题。湛若水说:“随处体认天理,此吾之中和汤也,服得时百病之邪自然立地退听;常常服之,则百病不生,而满身气体中和。”[4]1675湛若水为解决当时“人欲横流”、道德下滑的社会问题,而提出“随处体认天理”,希冀以此疗治社会顽疾。这体现了甘泉心学的实用性、功效性。

12345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