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人物事迹 查看内容

增城区新塘镇甘涌村农民盆景篆刻家湛彭辅 德艺双馨鼓舞着文艺人创作

22-2-2 06:10|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437| 评论: 0|原作者: 湛汝松

摘要: 湛彭辅(1917—1997),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甘涌村人。他一生不喝酒,不抽烟,从20多岁起,农耕之余,就爱上盆栽、篆刻和纸扎工艺。年届花甲后,他更是爱得如痴似醉。人们笑他花甲似少年,他不但不置辩,还刻了 ...
湛彭辅(1917—1997),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甘涌村人。他一生不喝酒,不抽烟,从20多岁起,农耕之余,就爱上盆栽、篆刻和纸扎工艺。年届花甲后,他更是爱得如痴似醉。人们笑他花甲似少年,他不但不置辩,还刻了“彭辅尤有少年狂”的石印作答。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湛汝松在增城县新塘文化站工作,经常到他家拜访。每次见到他不是给盆栽修枝剪叶,就是伏案挥刀刻石,每年灯会、中秋前,更忙于削篾剪纸扎灯笼。

1979年,广州市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书画展览,湛汝松把他一组篆刻印谱送去参展,获得业届一致好评。湛彭辅的家在一间祠堂的半边廊坊。面积只有三十多平方米,长方形的小屋一半是露天的庭院。一半是客厅与房间。露天的庭院是他栽育盆景的园地。那里摆满了他几十年精心培育的一百多盆形态各异的盆景:附墙而生的“壁兰”,树形如“福”字的盆榕。苍劲的古松,老态龙钟,取名《百尺乔松小盆可育》;葱翠的山桔,悬空倒挂,名曰“飞流直下三千尺”。

大株小盆,奇形怪状,层层迭迭,争辉斗妍,多姿多采,使人目不睱接。为了挖掘适宜培育盆栽的小树,他经常带着锄头,或攀山越谷,或沿河涉水。多少个春夏秋冬的日晒雨淋,多少回树刺石碰的手脚创伤,多少个日日夜夜的适心培育,才成就了这个被人们称之为庭院内的“世外桃源”。因此,前来或观赏或请教的人很多。许多爱好者还带上盆栽,或要求指点,或要求交换。湛彭辅都热情相待,尽力相助。

有个外地园林工作者慕名而来,见到满园珍品,便要求作价全部收购他的作品,但却被婉言谢绝。小小的盆景园,是湛彭辅德艺双馨的生动写照。连接盆景庭院的厅堂约十多平方米,庭院与客厅之间没有用墙隔开。坐在厅堂可全览庭院的盆景;阳光、雨露也能飘洒到客厅。湛彭辅尤其善书善刻。整洁雅致的客厅墙上挂着自己创作的书法篆刻作品,空间摆着两个花几和一张长案。

花几上摆着石山、盆栽和茶具;长案上通常都有笔墨、石刻刀具等物件和雕刻好的一些石印章。篆刻印章的内容,既有名家诗句、古今格言,也有乡间风俗、景观名称。为了追求艺术精益求精的效果,他经常刻了又磨,磨了又刻,直到自己满意后才保留下来。他亲手刻下的千多枚的篆印,正折射着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烙印着他在艺术路上前行执着的足迹。

湛彭辅的纸扎工艺造诣极具地方民间特色。每年二月灯会和八月中秋,他都会接受左邻右里乡亲为孩子订制走马灯、八角灯、鲤鱼灯之类的灯笼。作灯笼涉及到设计、竹扎、绘图、剪纸等工艺,全都由他自己亲手完成。这时,小小的客厅会挂满各色各样的灯笼,长长的桌案摆满图案不同的剪纸。记得1981年二月,当他为二月灯会赶制灯笼时,突然来了场风雨,厅內的纸品全被打湿。雨后,湛汝松来到他家,见他在收拾残局,便对他说,客厅与庭园间还是砌道墙好。

他却笑着说,制灯笼一年只有一两个月,风雨打湿纸张的机会更少。客厅砌了墙,湛汝松就会因小失大。听了他的话,湛汝松明白了:湛彭辅的得失观,不是以金钱的增减,而是用艺术的尺度衡量。此刻,一种钦佩的情怀在湛汝松心中油然而生。出于一个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心,湛汝松便写了一篇介绍湛彭辅的短文,连同他篆刻增城八景中的“凤台凉月”印谱,一并给《广东农民报/岭南副刊》送去。


(增城区新塘镇甘涌村的湛彭辅篆刻印谱选)


4月12日,湛汝松的短文和湛彭辅的印谱同时在新塘文化站与《广东农民报》合编的《岭南/副刊》与读者见面了。本期副刊,还同时刊用新塘刘剑豪、湛宝源等九个书画、文学作者的作品。自始以后,湛彭辅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了,前来学习请教者络绎不绝。印象最深的是同年7月,《羊城晚报》文艺记者和广州市文化局领导请湛汝松带他们拜访湛彭辅老先生。

局长和记者一进湛彭辅家,就连声称赞那是个艺术的小天地。局长亲手给老先生送上三个精美的花盆;接着观赏盆景,浏览印章,弄墨品茗聊天。彼此一见如故,畅所欲言。最后老先生挑了几个石印章,用盒子装上,回赠给局长。8月1日,记者赵君谋撰写的《农民盆景篆刻家湛彭辅》和湛彭辅篆刻《长征接力有来人》出现在《羊城晚报/副刊》上。不久,局长还把这组印章带到日本作文化交流。1982年1月,湛彭辅作为增城五个代表之一,参加了广州市第二次文艺工艺工作者代表大会。

1997年,80岁的民间艺人湛彭辅虽然离开人间,但他德艺双馨的形象依旧在湛汝松心中,鼓舞着湛汝松在业余文艺的路上执着前行。记得他的庭园有一个盆景,一株枯木,几丫生机盎然的新枝昂然挺拔,盘中一块小木牌写着:“老柴不忍随风朽,自长新枝再少年”。湛汝松觉得:这盆景,就是一个童颜涣发者的心声;这题词,就是一个优秀民间文艺家生动形象的艺术写照。湛汝松想,如果他至今仍健在,一定是个纸扎工艺、盆景栽培和篆刻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