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增城区增江流域区域性考古调查实践与利用GIS系统开展遗址空间分析研究

22-2-9 07:52|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4726| 评论: 0|原作者: 曹耀文|来自: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摘要: 摘 要:增江为珠江水系东江的支流,流经珠江三角洲东部,是广州地区重要的河流之一。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山大学合作,以“考古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支撑,采用区域调查方法,在增城区 ...



3. 断面信息

调查发现的断面,需进行清理并观察文化层堆积情况。断面信息记录应有网格号、调查点名称、断面编号、朝向、经纬度、海拔、记录者、记录时间、描述、备注、照片、语音、视频、图纸、地层堆积情况等。因时间有限,本次调查仅选取遗存分布较丰富的遗址进行刮面,以察看地层堆积情况。

4. 轨迹信息

为便于记录调查路线,平板电脑配置了轨迹记录功能。调查时,打开轨迹记录,平板电脑将自动以30秒/次的频率记录经纬度和时间。这些信息上传“考古通”系统后,便可根据时间、调查队员名字查询和生成调查轨迹路线。

(五)遗址确认

室内整理阶段要对田野调查记录的网格信息进行修正。其中,遗址确认是调查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较困难的工作,前述区域系统调查项目采取的遗址划分方法各有不同。一般而言,一个地点能否被定义为“遗址”需看其是否有遗迹或文化层堆积。部分区域系统调查项目在无法确定遗迹或文化层堆积的情况下,根据遗物分布数量来判断。

有的以发现1片陶片作为确认遗址的最低标准,有的以3片陶片作为标准,有的以一定范围内发现3片以上陶片作为标准。对于地表遗物分布比较丰富的地点,根据以往考古工作经验,该地存在遗址的可能性较大。地表遗物采集较少的原因有多种,有可能是地表覆盖物太盛而导致它们无法被发现,也可能是遗址保存状况较好未被破坏,还可能被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干扰而无从发现。

本次调查因植被茂盛,地表遗物难以发现,且未对发现遗物的网格进行深入的遗迹、地层堆积情况调查,故弱化“遗址确认”的工作,只要该网格发现1件及以上遗物,便定义为“遗址”,而未发现遗物的网格则标注为“未发现”。需要说明的是,此处“遗址”的定义与传统意义上具有遗迹或文化层堆积现象的“聚落”有所区别,仅是该网格有遗物发现的一种标示,之所以不对遗址和遗物点作区分,是为了保证资料的客观性。在未对网格进行进一步勘探、试掘甚至发掘前,轻易对网格是否为遗址进行判别有风险且带有主观色彩。

(六)数据处理和数据库构建

“考古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具备较好的信息采集、存储功能,但分析研究和成果显示方面却显得不足,故采用arcmap软件来构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主要数据有要素和空间信息数据,坐标系统统一为wgs84。其中,要素信息包括经整理的网格点信息、遗物点信息、断面信息、轨迹信息等。空间数据主要为各种矢量图和位图。地图是构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基础,是遗址显示和进行后期分析的依据。

本次调查利用的地图主要有两种,一种为从增城区政府官网下载的增城区地图(格式为jpg,比例尺为1:100000),另外一种为增城区国土规划部门提供的地形图(格式为jpg,比例尺为1:5000)。将增城区地图进行矢量化,得到增城区界、镇街界、镇街位置、河流(不同水系分别建立图层)、水库池塘、公路(分国道、高速、省道、县道)等,加载到arcmap中,经空间校正,得到上述数据的矢量化shp图层。将1:5000分块地形图进行矢量化,得到5米等距等高线、河流、水塘、道路、村落、网格分布图等,加载到arcmap中,通过空间校正实现与其他数据的坐标配准和统一,以进行后续分析。位图主要有dem数字高程数据和天地图卫星影像等。用上述数据,经arcmap空间分析工具生成其他数据图层。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