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观点社论 查看内容

以广州市增城广场景观雕塑设计为例 基于场所精神的公共景观雕塑设计研究

22-2-24 05:51|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576| 评论: 0|原作者: 叶伟森|来自: 广州华商学院

摘要: 摘要:以增城广场景观设计中的景观雕塑设计为例,论述现有的增城广场景观设计中公共景观雕塑设计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探寻城市景观设计中雕塑的艺术空间和精神特征、景观雕塑在公共景观空间中的作用、城市公 ...
摘要:以增城广场景观设计中的景观雕塑设计为例,论述现有的增城广场景观设计中公共景观雕塑设计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探寻城市景观设计中雕塑的艺术空间和精神特征、景观雕塑在公共景观空间中的作用、城市公共雕塑走近民众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通过观察和参与调查分析增城广场景观雕塑的新动向,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形成良好的公共景观雕塑设计方法与方案,并为城市景观设计中雕塑的构建提供了具有应用性的参考建议。


(图1 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的增城广场空间布局图)


场所精神概念由建筑师诺伯舒兹提出[1],指固定的空间环境、具象事物、活动人群之间的和谐共存,将精神需要与环境相融合,形成特定空间精神。城市公园绿地,是人民休闲、聚集的空间场所,具有较强的公共属性,不但是城市的活动场所,也是城市性格的象征。因此,城市广场、公园的景观设计是城市的重中之重,特别是作为设计主体、小品呈现的景观雕塑,是定义景观设计空间场所精神的重要手段,能够提升观众对景观设计的体验,丰富景观设计的方式、方法,以共情的形式营造场所精神,具有空间标识、引导、分割、点缀的作用。[2]

城市公共景观雕塑作为多重因素互生共融的概念,以雕塑立体空间的艺术形式介入社会、服务群众,在城市的景观设计中起着特殊、积极的作用,并能倡导该区域的公共精神,具有其他物质景观难以取代的独特功能,体现出民众对公共艺术及公共空间的理解与需求,通过景观雕塑的立体形态来传达公共精神。

一、增城广场景观雕塑的设计解析

(一)增城广场景观设计定义

增城区是广州副城区,是广州东部现代化的生态花园城市,增城广场作为城市的集散公共广场,兼具群众的生活娱乐性和休闲广场属性。将自然景观、文化、娱乐、休闲、人文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融汇在一起,在设计时体现了岭南特色的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音乐文化产业园、世界雕塑艺术群的特质。如此多重元素融合的具象表现正是取决于风格各异的多模块公共景观雕塑作品。

(二)增城广场景观雕塑设计的特色空间

增城广场是增城区最大的集散、娱乐性广场(如图1),在北门入口设计16根方形柱雕,两侧设置增城名人像,中轴线上设置历史文化长廊建筑作品,在其左右两侧为东方民乐雕塑作品群与西洋音乐雕塑作品群,通过这样的组合为增城广场构建空间区域的场所精神。在增城广场周边配设了表现社会家庭关系的人口计生文化公园、儿童公园,东汇城商业广场、万达商业广场(如图2),组合为增城广场城市公共景观雕塑群。

二、增城广场景观雕塑场所精神营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体雕塑文化性不鲜明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的营造设计囊括多重影响因素。其中广场的主体雕塑具有较强的影响力,雕塑创作灵感源于现实社会事例,把城市的精神、文化精髓体现于个体或群雕作品中(如表1)。因此场所精神的营造,需要公共景观雕塑更形象、更鲜明地传递给大众,让大众吸收更多的城市历史精髓,引导大众形成对城市历史的认同感,这也是增城广场作为增城区中心最大的集散、休闲广场所应有的场所精神效应,即通过场所精神的营造设计引导大众将认同感转化为人对环境深度认知的和谐状态[3]。

增城广场的主体雕塑是北入口处的柱形雕塑(如图3),广场北门入口的红色砂岩方形石柱雕塑作为广场最为高大的群雕,位于广场的中轴核心空间,是广场场所精神营造的主要因素。共有16根80cm×500cm的方形雕柱,左侧为中华传统文化,右侧为增城的南越文化。通过问卷调研认为设计内容丰富,但与民众较难形成共情,民众认为图形烦琐,内容过多,特点不明晰;

描述的历史事件较为久远,拼凑感强,同时由于高度原因民众难以观察到柱头部分的内容,在面对雕塑群时无法识别所要表达的意思,导致民众失去观察的兴趣。雕塑难以传递空间的精神特质,引导民众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增城的传统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无法传达增城的地域特色,无法为现代化的增城城市空间增添视觉风景和文化气息。失去了主体雕塑在公共空间中象征化的符号载体作用,与引导增城广场的场所精神的目的相差甚远。

(二)雕塑艺术性不强
雕塑是通过对空间占有体现的造型艺术,形体的艺术性是公共景观雕塑的基础特性。作品的艺术性表达是其能够长久存在并与大众进行良好互动的首要原则。相比于展览雕塑作品或雕塑藏品,公共景观雕塑所体现出的艺术特质较为易懂,使民众能够从中体验到一定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在增城广场雕塑作品(如图4)中往往会根据人物形象,进行雕塑的批量化生产,缺乏对人物个性的雕刻,显得生硬化,尽管完成了作品,但是效果却是欠佳的。运用这种方式设计出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流水线式的存在状态,失去了应有的灵性与人文思想,违背了公共景观雕塑的初衷,不能满足大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


(图2 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的增城广场周边环境图)


123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