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增城区何屋村既有绵延超250年香火的仙姑祠 也有近200年历史的家塾祠堂

22-3-4 05:11|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962| 评论: 0|原作者: 增城古村之友|来自: 增城社区报

摘要: 从南昆山一路奔流而下的增江,在下游湖心岛段,形成了一个壮阔的平湖,同时也绕了一个美丽的大湾——增江第一湾。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何屋村就隐藏在增江第一湾秀丽的自然风光中,宁静中散发出浓烈的人文气息,这里, ...
从南昆山一路奔流而下的增江,在下游湖心岛段,形成了一个壮阔的平湖,同时也绕了一个美丽的大湾——增江第一湾。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何屋村就隐藏在增江第一湾秀丽的自然风光中,宁静中散发出浓烈的人文气息,这里,不仅有着绵延了250多年香火的仙姑祠,还有着近200年历史的家塾和祠堂。

增城正果镇的何屋村新围自然村,依山傍水,紧临增江第一湾,滨江线长,村中拥有务本堂、香火祠堂、仙姑祠、旧粮仓等文物保护单位和具有广府民居特色的历史建筑群,这让其在2013年顺利入选国家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子中间有四路建筑,左边是聚堂家塾,右边是新围祠堂,中间分别是一路3座三间二廊民居和一路8间带状民居,围绕在三面的是左右各一排10间民居,后面一排有23间民居,房屋之间紧紧相连,排排相扣,形成完整的客家围屋建筑。聚堂家塾又称务本堂,是新围村的古建筑之一,其木雕、壁画精致,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仙姑祠下的增江第一湾)

仙姑祠,由“神仙豆腐”引出的情愿

何屋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与毗邻的黄屋村被称为黄何乡村公园。何屋村最先吸引外界关注的,是这里竟然有着一座祀奉民间传说“八仙”之一何仙姑的祠庙。关于何仙姑,普遍流传她是增城小楼女子何秀姑,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得神仙点化成仙,目前小楼还保存着一座传为何秀姑故居的何仙姑家庙。缘何与小楼相隔数里的何屋村也会有仙姑祠?这个村子与何仙姑有什么关系呢?原来,这其中有着一个典故。

传说中,未成仙时的何秀姑,出生于一个经营豆腐的家庭,她从小就跟父亲制作豆腐,也兼负采购黄豆和卖豆腐的任务。其时何屋村出产的黄豆远近驰名,因此何秀姑常常前来购买,一来二去与村里人非常熟悉,结下情缘。她成仙后,对何屋村念念不忘。清咸丰八年(1858年),何屋村出现大旱,无法耕种,村民于是到小楼何仙姑家庙拜祭“祈求仙姑施降雨”,祭罢回来,赫然看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紧接着倾盆大雨。村民们深感仙恩,遂集资于几年后兴建了仙姑祠。

仙姑祠始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三间三进,庙堂正中供奉着何仙姑塑像,正门门头有“仙姑祠”石刻匾额,两旁有竖匾木刻对联“威灵通凤岭;赫濯镇龙潭”,题款中有“清咸丰十一年”字样。仙姑祠临江面建,门外古树参天,下面即是清幽的江水,对面一道长堤般的半岛,就是让增江绕出“第一湾”的陆地。

(始建于1858年的仙姑祠)

聚堂家塾,源于《论语》的耕读之风

距仙姑祠不远,就是何屋村的发祥地——聚堂家塾的所在了。此处现属新围自然村,实质上一个古建筑群,由聚堂家塾、香火祠堂以及数十间民居三部分构成。聚堂家塾又称务本堂,据介绍来源于《论语》中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大概是由这一别称特别响亮,人们都习惯将这一片古建筑群统称为务本堂。何屋村的祖先,在清乾隆年间从小楼镇迁至此地居住,到第三代时,出了一个“敕封儒林郎候选直隶州分州佐勋”的何信邦,他“以服田力樯起家,富累巨万”,于是大兴土木,振兴家园。

清道光六年(1826年),何信邦和他的弟弟开始兴建聚堂家塾,为了勉励后人,何信邦倡导“有子孙而不放逸子孙,要训习诗书”,因此取《论语》之句,将聚堂家塾的中堂命名为务本堂。务本堂使这个充满泥土气息的村落散发出浓郁的书香,由此开启了一个乡村的耕读之风。这个五间三进的建筑,是整个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占地面积甚至超过了旁边供奉祖先的香火祠堂,上面的木雕、壁画等,也显得特别精致,看得出修建者对此倾注的心血。

(聚堂家塾外墙的精美壁画)

祠堂民居,数间茅屋兴起的庞大村落

据村中老人介绍,何屋村祖先从邻近的小楼迁来时,是看中了这里的江边平地,开辟良田,务农为生,最早时也只有廖廖几间茅屋。这个村落的辉煌,完全得益于第三代何信邦的发迹,他追远报本,乐善好施,不仅修建了家塾,还发起修建了供奉历代祖先的香火祠堂,加上整齐排列的40多间民居以及纵横巷道,逐渐形成一个总面积达5500多平方米的完整建筑群。香火祠堂同样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五间三进,处在整个建筑群的最右边,与最左边和聚堂家塾构成对称。整个古建筑群,呈现客家围屋的格局,但在风格上又明显带着广府建筑的,某些地方还可见西洋建筑的烙印。

(何屋村古建筑群,最左和最右分别为聚堂家塾和香火祠堂)

建筑群前面,是一片长长的空地,平地前有围墙,左侧建有门楼,门楼前有池塘。有意思的是,这里的房子虽然是客家围屋,但是村民讲的却是广州白话。仙姑祠始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三间三进,庙堂正中供奉着何仙姑塑像,正门门头有“仙姑祠”石刻匾额,两旁有竖匾木刻对联“威灵通凤岭;赫濯镇龙潭”,题款中有“清咸丰十一年”字样。仙姑祠临江面建,对面一道长堤般的半岛,就是让增江绕出“第一湾”的陆地。


(古建筑群巷道门头,带有西洋建筑风格)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