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广州增城明儒湛若水 与王阳明齐名 官至三部尚书 创立"甘泉学派" 延绵五百载

22-3-17 12:13|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230| 评论: 0|原作者: 钟林威

摘要: 春光和煦,增城的南香山林深树茂,鸟鸣山幽。岭南地区保存最好的明代书院遗址——莲花书院便坐落于此。近500年前,年逾古稀的岭南先贤湛若水在此讲学,留下了岭南文教兴盛的重要遗存。如今,历史的遗迹虽已斑驳,“ ...
春光和煦,增城的南香山林深树茂,鸟鸣山幽。岭南地区保存最好的明代书院遗址——莲花书院便坐落于此。近500年前,年逾古稀的岭南先贤湛若水在此讲学,留下了岭南文教兴盛的重要遗存。如今,历史的遗迹虽已斑驳,“随处体认天理”的深邃思辨依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芒,“重民、恤民、恤商、德主而刑辅”的政治主张仍是经世致用的不变真理。虽往矣,甘泉先生的精神至今仍滋养着增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成为不可替代的一抹文化亮色。


湛若水及甘泉学派

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是增城甘泉都(今新塘)人,被尊称为“甘泉先生”。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年少拜名儒陈献章为师,成为白沙学说的衣钵传人。先后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侍读。嘉靖三年(1524),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又历任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追赠太子少保。

湛若水在继承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提出“格物为体认天理”与“为学先须认仁,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念,创立了“甘泉学派”,与王阳明的“阳明学”被时人并称为“王湛之学”。湛若水在全国各地创办书院近40所,弟子多达数千人,遍布大江南北,促进了明代心学的发展与繁荣。遗著有《心性图说》《圣学格物通》《湛甘泉集》。

仕学两优 “随处体认天理”

公元1466年,湛若水出生于增城甘泉都沙贝村。明弘治五年,26岁的他参加乡试,考取举人。后拜入祀孔庙的大儒陈献章为师。由于得到严师的耳提面命,湛若水学识大为长进,成为白沙学说的衣钵传人。弘治十八年,其参加会试,中进士,先后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侍读。嘉靖三年,他又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嘉靖十二年起,湛若水屡擢南京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奉敕参赞机务。

作为朝臣,他对“天下民庶实为邦本”有深切的认识,认为“人君全倚靠那百姓去护卫他才得安富尊荣。若非百姓,则城池谁与他守,社稷谁与他保?”其关怀民生,宏观政策方面提出“分田”“劝农”“平物价”“轻赋税”,力戒奢靡之风。“人民之心即上天之心。”秉承如此理念,湛若水深受百姓爱戴。

湛若水仕学两优,在思想学术上也有独到认知。弘治十一年,师从白沙先生的他成功悟出了属于自己的道。他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提出“格物为体认天理”与“为学先须认仁,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念,创立了“甘泉学派”。“甘泉学派”与王阳明的“阳明学”被时人并称为“王湛之学”,可谓明代文化星空中的双子座。王阳明更是盛赞湛若水:“予求友于天下,三十年来未见其人”。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黄明同教授认为,明代心学是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潮,这也是湛甘泉思想最为光辉的地方,它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后代特别岭南心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湛若水九十五岁无疾而终。史书记载,“城内外奔哭者数以万计,海内外诸生服衷铚,朝夕哀临,如丧考批,道德感人,其有涯哉。”这充分说明了湛若水当时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并令后世记怀。

躬身教育 “无处不授徒,无日不讲学”


湛若水既是名臣,也为硕儒。他以老师陈献章为榜样,一直视“兴学传理”为己任。他一生游历讲学,从教长达五十五年,至临终而不辍;所到之处,必修书院,在全国各地共创建书院40余所,遍布南京、扬州、安徽、番禺、增城、南海等地,其中在广东就有19处。正德十四年,湛若水亲自修建了著名的“大科书院”,并修订了《大科训规》和《大科私堂训》,正式开始讲学生涯。这一举动,使他成为明朝把官学变为乡学的第一人。

嘉靖十九年,79岁高龄的湛若水回到岭南。自此以后,他用尽余生致力于文教方面的活动,兴建书院、推动岭南学术。他经常自己掏钱,在书院附近买田地,让穷苦学生读书之余下田劳动,收成用来做学生的伙食,这种做法既照顾了学生,也合乎儒家的耕读传统。学生萧大巡为表示对老师的尊敬,送五十两给他建牌坊。湛若水推辞说牌坊已有,不宜重作,又不可虚受,建议把建牌坊钱买谷置仓,造福一方百姓。萧大巡感叹老师道德高尚,于是按甘泉先生说的去办。

他躬身教育,讲学传道,生平共有弟子3900多名,从青年学子到白须老人都有,几遍天下。关于湛若水传道授业的佳话也广为流传。比如,湛若水一度曾同时有5名超过八十岁的学生,于是有了“师生六皓”的美谈。又如,曾经有一名102岁的老人来求学,湛若水对这位老人以贵宾相待,又常让这位长者上座,自己下座。

在他的引领下,岭南文化大放异彩,盛极一时。当时,民间更有“不走姚江(阳明学说),便向增城(甘泉学说)”一说。对于湛若水的弟子,《明史》也有明确记载。“湛氏门人最著者,永丰吕怀,德安何迁,婺源洪垣,归安唐枢。”怀,南京太仆少卿;迁,南京刑部侍郎;垣,温州府知府;枢,刑部主事。此外,湛若水的弟子李春芳官至大学士,入阁参政。

当今全国学术界对甘泉文化的研究与日俱增,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湛若水的学生之多、讲学范围之广,为中国教育史所罕见;而他解囊为书院设立“赡田”“义田”,以“馆谷”资助贫困学生、赡养四方学子之举,一直延至今天也熠熠生辉。他是一位对我国历史上的文化教育事业产生过重大影响、作出过积极贡献的人物。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