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广州增城城市馆变身 时光穿梭机 用照片物件讲述改革开放40年的蝶变之路

22-8-1 07:03|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045| 评论: 0|来自: 羊城晚报

摘要: 改革开放时期出入深圳、珠海的《通行证》、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民户口簿;1976年自行车登记证、1982年生猪收购票、1984年粮油任务证;第一条水泥公路、第一家增江电影院、第一家百货商店……2018年11月下旬,在增城城市馆 ...



2001年,为配合城市环境改造,旧糖厂和造纸厂停产。“大烟囱里止住了的青烟,车间里搬走了设备,走进废弃的厂房,仿佛走进了时空隧道。”廖彩玲说,增城政府“为了留住增城人的回忆”,保留了糖厂的建筑结构。2015年2月8日,旧糖厂将迎来他的新生命,由旧糖厂改造而成的1978文化创意园正式亮灯。如今,1978文化创意园还打造成时尚的电影小镇,成为增城发展旅游业的新地标之一。

(何其钊:40年来,增城的文化设施越来越好,文化场所越来越多)

老地标“红太阳”曾是制衣厂,如今变身文化馆

何其钊是原增城文化馆馆长,当他走过一张张展出的新老照片,脚步停留在一组“红太阳”展览馆照片前。“提起红太阳,老一辈的增城人没有人不知道的。”何其钊告诉记者,文化场馆“红太阳”出租做工厂,是增城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吸引外商投资的标志事件。三个时期的“红太阳”,通过照片对比呈现在何其钊这名老文化人眼前。1969年,凤凰山下建起了一栋展览馆,在当时是大型中心建筑,更是增城的一个地标建筑,被称为“红太阳”。这栋建筑曾经是增城人的文化阵地,曾办过农业、工业运动展览。

“1979年2月,增城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把‘红太阳’这个文化场所出租给港商投资,成了‘东林制衣厂’。在上世纪70年代,这个厂是增城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工厂,也是增城最早做牛仔裤的工厂。当时这个工厂解决了六七百人的就业。”何其钊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随着制衣厂规模的扩大,其搬出了“红太阳”,这栋建筑物又发挥文化用途,成为增城图书馆,到现在作为文化馆使用。何其钊笑着说,40年来,增城的文化设施越来越好,文化场所越来越多,有青少年宫,有儿童公园,有博物馆,年轻人不见得都知道文化馆叫“红太阳”了。

无数个“第一”,汇聚了改革开放后巨变

在老物品及老照片中,还记载着增城的多个“第一”。1987年,增城的第一条水泥公路——增滩公路建成通车,开启了增城城市道路的新纪元。如今,这条公路也由原来的双向2车道,拓宽为双向8车道。1993年,增城撤县设市,这一年,荔新、荔三、增派、增滩、增龙等公路动工扩建,路通财通成为当时的新观念。一张老照片展示了增城的第一家百货商店。对此,增城城市馆工作人员林日霞表示,自己对这家百货商店有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家商店位于中山路,就在我家附近,旁边还有一家五金店。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还是小孩子,当时姐姐就到商店买布,再拿到裁缝那里剪裁成衣服,那时买布还要用到布票。”

第一条水泥公路、百货商店、增江电影院……无数个“第一”见证着增城改革开放后的变化。从1993年增城撤县设市,到2015年撤市设区,增城走过了从县、到县级市、到区的历程,其经济形态也从单一的农业业态,到发展工业、商业,再到对生态的重视转而发展旅游业。在一份国民经济数据简表中,我们看到,1978年的时候职工的年平均收入只有500块多一点,到了2008年就翻了60倍有3万多块,而农民的收入对比就更加明显了,2008年的收入有7000多块,是30年前的79倍。到了2017年,增城gdp已超1000万亿元,这一年增城迎来了富士康的大手笔投资。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