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广州文物考古院依托地理信息系统 建立增城区增江流域地下文物数据库

22-9-7 07:04|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372| 评论: 0|来自: 广州日报

摘要: 【本文有节选】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记录历史的方式。对于商周时期的人来说,历史可能是龟甲、牛骨、青铜器上的那些刻划或铸造的文字;稍晚,“二十四史”里记下的人和事成为更多中国人记忆的一部分;而到了今天,随着 ...
 【本文有节选】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记录历史的方式。对于商周时期的人来说,历史可能是龟甲、牛骨、青铜器上的那些刻划或铸造的文字;稍晚,“二十四史”里记下的人和事成为更多中国人记忆的一部分;而到了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如何以这个时代独特的记录方式,为后人写就我们的“当下”,他们的“历史”?

 近年来,广州的文物考古工作者们,运用各种各样的新技术,逐渐为我们绘制着前所未见的时代画面。其中所蕴含的细节与层次之丰富,在传统的记录方式中不可想象。 这些成果让分散各地的文物史迹得以越来越方便地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连接,让其中的历史与文化信息可以快速地在今天被搜索和转换,成为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增城区增江流域的三维地形与先秦两汉遗址分布图


依托地理信息系统 建立增江流域地下文物数据库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方面表示,近年来院方在做好配合基本建设考古的同时,也主动开展了一些专题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合作进行增江流域考古调查就是其中一例,增江属东江支流,是广州东部的一条重要河流。调查共计复查和新发现先秦两汉时期遗址400余处。调查过程中,考古人员积极探索利用最新科技手段为田野调查服务,田野调查方法、资料搜集、资料整理、考古研究、成果展示等各方面有了质的提高。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部主任曹耀文在《增江流域区域性考古调查实践与收获》中指出,增江流域是珠江三角洲东部早期考古遗存分布较密集的区域。20 世纪 50 年代便发掘了金兰寺贝丘遗址,发现广州地区最早的彩陶文化。此后陆续发掘清理西瓜岭窑址、老虎岭汉墓、围岭遗址、扶浮岭遗址、墨依山遗址等,时代涵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汉代等。这一系列发现初步构建起增城地区早期考古学文化编年。

而2016-2017年的此次调查的一大特点是依托“考古通”软件展开田野考古调查,“以期通过大范围的区域调查,在遗存发现、田野调查方法、聚落考古、考古 gis 空间分析等方面有所创新。” 曹耀文指出,借助“考古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本次区域调查较传统调查在信息采集、数据存储管理、分析查询、成果展示等四方面均有较大改善和提升。采集的信息包括网格信息、遗物信息、断面信息、钻探信息、探沟信息、轨迹信息、不可移动文物等,但该系统未设置‘遗迹信息’记录模块,是一个缺憾。”

为便于记录调查路线,考古队员们现场使用的平板电脑配置了轨迹记录功能。调查时,打开轨迹记录,平板电脑将自动以 30 秒 / 次的频率记录经纬度和时间。这些信息上传“考古通”系统后,便可根据时间、调查队员名字查询和生成调查轨迹路线。  而在“获取采集信息后,队员们将各个终端数据上传到服务器存储;各个终端可下载服务器所存储的信息。也就是说,采集的信息可实现实时共享,现场采集数据在后期整理时可以修正和完善。”

 随后,考古工作者们采用 arcmap 软件来构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将网格点信息、遗物点信息、断面信息、轨迹信息等与已有的地图资料、dem 数字高程数据和天地图卫星影像等整合,通过空间校正实现数据的坐标配准和统一,以进行后续分析。比如,将遗址点与行政区划、河流水系、地形等图层数据进行叠加,便可根据需要生成遗址分布图;将各遗址遗物点与遗址地形图等数据进行叠加,便可生成遗物分布图;将轨迹数据点与卫星图、地形图等数据进行叠加,根据不同调查队员、不同时间、不同网格分别进行显示,可生成轨迹分布图;


(增城区增江流域的出土器物图样)


 此外,还能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丰富的空间分析功能开展遗址空间分析研究。曹耀文指出,在这次调查中,对派潭镇、正果镇、小楼镇、荔城街道、增江街道 5 个镇街的的调查合计时间近 1 年,调查网格 973 个,共计复查和新发现各时期遗址 451 个,其中先秦两汉时期遗址 438 个。最终有效采集遗物信息经整理有 8735 个,其中先秦两汉时期遗物信息整理了 8552 个,“实践表明,‘考古通’地理信息系统提升了田野调查信息采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实现了遗迹遗物信息、遗址自然地理环境信息、影像信息、测绘信息等系统而全面的记录,为构建考古信息数据库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在 gis(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田野调查所获取的基础信息为增江流域遗址聚落考古学空间研究提供了便利,进而推动传统聚落考古研究由定性分析向定性和定量分析转变,并为解决聚落分布时空演变规律提供了全新的整体性思路,也为探索珠三角地区先秦文明化进程演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从无人机到浮选法 新手段助力“与古人对话”

 记者了解到,在过去的几年间,广州考古工作实现了科技升级,每个工地全面应用无人机进行航拍、移动监控设备进行24小时无死角监控;有机物出土的遗址均采用浮选等方法提取、后期科学检测分析的手段。这都反映了新时期广州考古工作的新发展与新状态。  专家指出,考古学对古代遗存的信息提取,离不开以田野发掘、整理研究为主的传统考古和理化分析为主的科技考古。发展到今天,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技方法的介入。

科技考古现在使用的检测方法有两种趋势,一是依赖专业人员进行实验和数据解读的前沿手段,比如古代基因组分析;二是易操作的小型检测设备,比如成分分析用的便携荧光光谱仪。从田野发掘、实物分析到有机分子的鉴定,科技手段为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活化了历史场景。而广州的考古人们也正在采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未来书写着细节丰富、内容庞大、富含人情味的“历史”。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