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文学作品 查看内容

增城民间记忆:悦耳叮当的凿碗刻字声 饱含那个可怜年代生活穷困的辛酸

22-10-1 07:54|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051| 评论: 0|原作者: 陈乐中

摘要: 改革开放之前的增城区老百姓,吃饭的碗大多是瓷器的,极易打破,特别是小孩,一不小心“咣当”一声就打成两瓣。母亲除了打几下孩子的屁股外,还得把这块破碗收拾起来,等补碗匠来了补起来继续使用。每当农闲时节,“ ...
改革开放之前的增城区老百姓,吃饭的碗大多是瓷器的,极易打破,特别是小孩,一不小心“咣当”一声就打成两瓣。母亲除了打几下孩子的屁股外,还得把这块破碗收拾起来,等补碗匠来了补起来继续使用。每当农闲时节,“补碗匠”会挑着装好补碗工具及材料的担子,走村串户,穿行在各村的路上,嘴上还不时叫喊着乏味的老调“补碗……钉碗……”。村庄里需要补碗的村民,听到叫声,就会把他叫住,然后拿出保存许久的破碗,叫他修补。


旧时家庭经济都不富有,都是要咬着牙过日子,吃饭用小汤碗、盛菜用大卤碗,家里最多也就二三十只碗。遇上婚丧喜庆类聚餐,左邻右舍都要把自己家碗盏敝头凑出来满足七张、八张甚至更多桌客人的使用,为了避免大事办好之后器物的归还混淆,所以就要标识一下进行防范,家家户户的碗或酒盅底部都会刻上家里当家人的名字。“凿碗字”因运而生。凿碗字一般是由补碗匠来兼做的,每个补碗匠都能凿出漂亮的字体,手艺高的还能凿出各种图案来。

“凿碗字”顾名思义就是在碗上凿字,常见的是碗足底、也有在碗面底、碗壁上的,即用锋利的钢凿尖,控制好力度和角度,在碗上依据笔划凿出小点且点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把所要标明的名字全刻凿好了,就用布头蘸上墨水抹一下,由于面子凿毛了墨汁多多少少就会渗透在材料的空隙里,等将表面擦干净后就很清楚的看到了标记。凿碗字是补碗匠的附带手艺,每2个字1分钱。在20世纪七十年以前家家户户的碗上都刻有主人的名字,可见碗在当时是比较值钱的生活用具。

其实这是一份又细致又耐心又吃苦的活计,但是增城手艺人为了贴补家用,总要埋着头、弯着腰、忍气吞声的做事,稍有不意,碗盏凿坏还要讨“赔丘”。一个头部尖尖的钢錾子和一把小铁锤,“笃笃笃笃”用锤子敲打錾子,每敲一下就会在坚硬的碗上留下一个白点,一串白点就连出一个字来个,凿字虽然不用花大力气,但讲究使虚劲,以防用力过大把碗凿破。在碗里凿上鱼鸭牛羊等图案,以示吉祥丰盛。凿图案比凿字贵多了,只有有钱的大户人家才这样做。


广州市增城区家里的厨柜里,一直存有几只年代久远的陶瓷碗,这几只碗的底部都分别刻有一个“华”字,那是我父亲名字中的一个字。虽经岁月洗礼仍然釉光亮丽,这算是家里的文物。中国人吃饭的碗普遍用陶瓷,那是因为它大方得体,易于清洗,不容易被酸化、氧化,方便抓拿且隔热性能较好。​记得我在孩儿时,有一次跟父亲去日杂门市部买碗,见门市部里摆着各种各样的碗,一般都是大碗多,小碗少。因我家里有八个人,买了十只碗。

父亲说:“买多两只以备用,有时会打烂或有亲戚来。”我正想帮父亲提起碗回家去,父亲叫我等等,他把碗拿到师傅跟前说:“请您帮我在碗底凿一个华字”。师傅同意了。刻字之前,师傅让顾客把要刻的字写在纸上。确认无误后,师傅便开始动手了。他一手持着小铁凿,一手举着小榔头不停地敲打凿子。这时清脆悦耳的“当当”声便在店里回响,好似乐队里清脆悦耳的打击乐声,煞是好听。那时因为我家住在杂货店附近,只要听到“钉碗襻来——凿字啰——”的声音,我闲时就会走过去看看,眼睛一眨不眨地看。

增城师傅凿字的动作非常麻利,他先把顾客拿来的碗按户分开,然后在与碗对应的地上记好要凿的字,接着把一只碗拿到自己腿上,用一枚钉子和一把锤子,叮叮当当地开凿。凿好后往碗底注上一滴水,把碗放在一边,再开始凿另一只碗。等一户人家的碗底字都凿好了,他就拿出一块墨,在有字的地方轻轻地磨两下,再用手在字上擦一擦,碗底的字就变黑了。


说到碗底凿字这民间功夫,练成也不容易。后来我仔细了解到首先要手巧,要把握轻重力度,轻了穿不透碗底的釉,刻不上字;重了,一凿子下去,碗就成两半了。其次要心细,一旦刻错,顾客就不会买账,还会要求赔偿。师傅把字刻好后,会用毛笔蘸点墨汁涂上,刻一个字要花几分钟,蛮吃工夫。

在那个风云动荡的年代(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增城人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碗很珍贵,由此而催生了碗底凿字这个行当。因为当时增城每个家庭的饭碗不多,且喜欢在家附近(或者村附近)的公用食堂摆酒席,而办酒席需要的碗多,这就要向多户人家借碗,由于很多碗的样子都差不多,甚至是同一个款式,为了避免还错碗,所以每家都会在自家碗底凿上自家标志的字。

每当有人家办婚丧红白喜事时,办酒席的人家就会请帮忙的人挑着箩筐挨家挨户去借碗,被借的人会把自己家凿着字的碗一只一只地挑出来放进箩筐。事后,帮忙的人会按碗底的字把各家的碗分开,准确送还。其实,现在回过头来看,碗底凿字当年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这些碗可能就是家里比较值钱的东西了,如果借出去遗失了一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就“损失不小”。


(资料图片:)


不过,这种碗底凿字,方便借还的社会现象,却最能体现当时街坊邻里的热情团结,家家户户之间守望相助,充满着人间温情。想起儿时听到那叮叮当当的清脆凿碗声,心中充满美好的回忆,仿佛看见过去增城街坊四邻办喜事的热闹情景,但同时又泛起可怜那个年代生活穷困的辛酸。过去,几乎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有补过的瓷碗。可幸的是,那种心酸的生活在增城区已彻底成为过往。

随着广州市增城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农村里办酒席也都上饭店或雇请厨师了,厨师自己备有一大套碗盏酒具,所以不用到处借碗了,而且碗的 价值也越来越低,碗破了就扔掉再买,走街串巷的补碗匠和凿碗字这种古老行当一起,慢慢退缩进人们的记忆深处。但是在陶瓷碗底凿字的事儿,一直深深在留在我的脑海里。如果增城人家至今还保留着陶瓷碗底凿字的碗,其实应该是一个珍贵的民间艺术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市增城区香蕉产量的气象预报模型 为乡
  • 试探广州市增城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 广州市增城区41个气象观测站2011—2021年强
  • 从深山非遗到网红打卡地 增城区派潭镇背阴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五一"首日迎客6万人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