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埔村地处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的最南端,三面临水,东邻增江,西临西福河,南临东江,与东莞隔江相望。河网纵横,增江河和西福河均于该村境内汇入东江。辖岳埔、洲水、向西、六村、七村等5个经济合作社,社员约5600人。全村共有国土面积8160亩,其中耕地面积3850亩,是我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存比较完整的水乡生态村之一。 岳埔村旧称“鳄潭埔” 作为增城最早的人类诞生地,石滩的文明根基是最为深厚的。如今,我们回首它的历史印记,发现,它的历史正在一代代的香火鼎盛中,在一座座保存完整的庙宇和宗祠中清晰延承。其中,岳埔村的代表宗祠就是“袁公祠”和以红砂岩为基建造的“袁氏宗祠”。相传古时的岳埔村中有一深潭,因有鳄鱼出没而被称为“鳄潭埔”。明代中叶,东莞温塘一位袁姓的商人,乘船从东江经官海口入增江往增城经商,发现官海口一带的土地钟灵毓秀,水上交通十分方便,便在“鳄潭埔”定居,让他的子孙重过农耕生活。这个人就是村中朝庵袁公祠的主人袁朝庵。这个“鳄潭埔”就是后来的岳潭埔和今天的岳埔村。 而关于袁氏宗祠,民间流传着一个与明末爱国将领袁崇焕有关的动人故事。袁崇焕的出生地东莞石碣水南村,与岳埔村只一江之隔。袁崇焕童年时,家乡经常遭遇水患。一个粮食失收年,父亲带他到岳埔的宗亲处求助,受到岳埔村人的热情款待和救助,使其一家渡过难关。待袁崇焕受封朝廷后,为报答岳埔村民的相助之恩,他派人送来白银、图纸,修建了岳埔袁氏宗祠。 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岳埔袁氏宗祠、袁华照(袁虾九)故居、北帝庙、西湾桥、大仁塘和官海口等。走进岳埔村,随处可见麻石铺砌的街巷,小桥流水,与倚着河涌而建的民宅交相辉映。古树参天的绿荫深处,河涌蜿蜒迂回,庄重的祠堂规整有序,造型各异的小桥横枕水上,古宅民居述说着岁月的沧桑。避开大都市的喧闹来到岳埔,回归大自然;走进果林,领略广府水乡的宁静和悠闲;漫步深巷,享受浓郁的乡土文化和淳朴民风。 据民间传说,岳埔村旧称“鳄潭埔村”。有关岳埔村名的由来,该村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一首名谣:“鳄潭三埔乌云洲,云枕罗浮甚担忧;大小-无话份,摸螺挖蚬度春秋”。这首民谣,不仅说明了岳埔村旧称“鳄潭埔”,更是旧时岳埔村民与世无争、过着摸螺挖蚬的平静生活的真实写照。岳埔村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村内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古祠堂、古庙宇、古民居、古侨、古树和古街巷等。 明媚夏日,沿着村道走进岳埔村,只见村内干净整洁,两侧河道河水清澈,一座“村洁、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水乡跃然于眼前。岳埔村位于石滩镇最南部,东邻凰埔村,西邻仙村镇,南邻东莞市,北接石厦村,地处增江、东江和西福河“二江一河”的交汇处,村内河涌纵横,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与水有关的自然景观和民间风俗。 碧水环绕是岳埔村最美的景观 近年来,岳埔村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大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传承优秀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发展特色产业,绘就了一幅美丽水乡新画卷。沿着岳埔村内的新水门涌漫步,河畔花红柳绿,河水静静流淌而过,不少村民聚在河边大树下或休憩或畅聊乐事……记者留意到,新水门涌两旁砌着整齐的麻石砖,与清澈的河水相辉映,呈现出一派江南水乡的特色风情。 “这些麻石砖是我们在改造旧村道时拆下来的,考虑到它们都有着多年历史,扔掉太浪费,经商议决定将它们重新回收利用,砌在河道两旁,美化环境。”岳埔村党支部书记袁保超说。此外,岳埔村还将新水门涌河段统一规划,种上观赏树,建设小公园,将其打造成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村民华叔是新水门涌小公园的“常客”,只要天气好,每个晚上他都会沿着河边散步一圈。“有树有水,有花有草,河边的小公园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在华叔看来,碧水环绕就是岳埔村最美的景观。 美味的增岳埔沙蚬 增城清代著名景点"渡口落霞"指的是位于古村落岳埔村“官海墟渡口”一带,每逢日落东江,霞光满洒,水天一色;四周景致,如云洲淼淼,美不胜收;水乡岳埔,似东海明珠,熠熠生辉。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这里除了出产传统的稻谷、蔬菜和各种优质水果之外,还盛产沙蚬、螺和各类河鲜,其中岳埔蚬肉更有“石滩鲍鱼”之称。 岳埔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这里除了出产传统的稻谷、蔬菜和各种优质水果之外,还盛产沙蚬、螺和各类河鲜。沙蚬的吃法有很多种。其中,用沙蚬熬煮的美食“岳埔蚬汤”更是名扬四方。沙蚬洗干净后,不加任何清水直接在锅里煮,煮出来的蚬汤滴滴都是精华,配合咸菜、辣椒圈、胡椒粉,这样煮出来的汤简直好喝到怀疑人生! 除了煮蚬汤之外,蒸沙蚬也特别好吃,保留其沙蚬的原汁原味,超级鲜甜!而"沙蚬肉炒韭菜"更是绝配!好吃又营养,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传统的增城民间美食东西如今越来越少了,或许到了我们的子孙那辈的时候,这些增城民间美食已经消失了,所以,如今还幸存的传统东西,就应该好好的保存下去,为后人所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