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文学作品 查看内容

增城区小楼镇的腊圃冬梅是宋朝八景之一 是耕读传家和晴耕雨读的诗意栖居地

23-2-8 07:35|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432| 评论: 0|原作者: 赖泽黎

摘要: 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的腊圃在宋朝建村,并且自建村始,就遍植梅花,村名也因此称作腊梅圃约,后简称腊圃。腊圃以耕读传家,晴耕雨读,是其日常生活,并且诗意栖居。一个宋朝就产生镇八景的地方,其文化气息可见一斑。 ...
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的腊圃在宋朝建村,并且自建村始,就遍植梅花,村名也因此称作腊梅圃约,后简称腊圃。腊圃以耕读传家,晴耕雨读,是其日常生活,并且诗意栖居。一个宋朝就产生镇八景的地方,其文化气息可见一斑。腊圃冬梅便是腊圃宋八景之一,这个以腊梅为名的村庄究竟种了多少梅花?那就让我们到古诗中看看吧。


《腊圃冬梅》(赖诚灏):栗洌寒凝腊圃扬,梅花挺放绕村旁。满树玉蕊浑无染,几许琼枝向异常。不与秾华争艳冶,偏同岩雪斗芬芳。凝眸远近皆春色,一度风来一度香。"看到了吧,村的周围,梅花怒放,目之所及,全是冰清玉洁的花蕊。腊圃,把冬天布满了香雪,随风飘送,芬芳着村里村外。这气势,我想也应该够得上梅花村的称号了吧!不过,且慢,这清朝时的境况,还远不止这些,且看另一位诗人的吟咏。

《腊圃竹枝词·冬》(赖一鄂):”村名腊圃归栽梅,留得英华次第开。人上招贤山顶望,阿谁不羡占春魁。“腊圃梅花早就出名了,但多到什么程度呢,除了村边种满梅花之外,远在一公里外的招贤山,山上山下,全是梅花。人们登上山顶,向四处张望,所见到的都是这春魁,令人兴奋,令人感叹。在村西北一公里处,有座小山,山名叫梅冚,又是漫山遍野的梅花!还有安期山、黄牛围、白头岭等等,全部是梅花!甚至,全镇最高峰梅花顶,该不会也让腊圃人种上梅花吧?!但至少三四公里外的帽岭,腊圃南山,南屏,不会不种吧!

为什么要种梅花,腊圃的先祖向我们传递着什么信息呢?以他们的智慧,该不会只是让人们赏赏花,吟吟诗,打发打发日子吧?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种下这卖不了钱的东西,至于吗?要表现梅花精神,种它一两座山还不够?我百思不得其解。请教乡贤学究,翻阅古籍资料,终无结果。直至,我读到这首诗,心中的疑团才释然。

《腊圃冬梅》(赖玙):”周遭落叶乱成堆,春色偏多腊圃梅。白凤依稀翔玉宇,美人掩映上瑶台。清芬未许凡花并,素色惟同瑞雪开。若问根芬何处所?周原其实递移来。“ 这首清朝的诗,道出了腊圃梅花之多之盛之洁,她不屑与凡花并开,向往玉宇瑶台,成就最真最纯的品格。而这高洁的精神源自何处呢?原来是周原啊。

周原在何处呢?这古地名,在今陕西凤翔、岐山、扶风一带,周朝祖先古公亶父据此,是周朝的发祥地。而赖氏始袓叔颖公,是周文王之子,其祖地当然在周原。腊圃始祖天齐公,遵从祖训,以梅花为尺度,告诫自己及子孙要传承先祖的梅花精神,品行高洁,不畏严寒,无惧艰难险阻,排除万难,无论在什么环境,都乐观地生活,像梅花一样。但最最重要的,是与世无争,低调、无为,在风雪中炼就春色,芬芳天地。有美好的东西,要与人分享,共建大同世界。

啊,终于领悟到,先祖的一点点喻意了,他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为了好看,也不单单是如人们简单理解的梅花精神,是时时刻刻提醒人们,不争、无为。再想到先祖所种植的大量的道君树、榕树,喻意都一样,不争、无为,先祖育人,用心良苦。腊圃梅花,也的确有用,方向对了,心纯正了,别的,就好办了。遍植梅花,值啊!

《腊圃冬梅》(赖士举):”乾坤胎息梅花得,破腊冲寒出格新。雪满溪边同皎洁,月临竹外见丰神。陇头入梦曾成幻,驴背寻香独赏春。默会天心凭数点,孤山不及考亭真。“梅花得天地精华,于冰雪中傲然绽放,值得称道。但如果仅仅以此为止,就有违梅花精神了。对天意,不能停留在表面,简单理解,象宋代诗人林和靖梅妻鹤子一样,在孤山植梅伴鹤,做无益社会之事,而应象朱熹一样,领悟天地真谛,造福社会,造福后人。考亭建在竹林,朱熹在考亭讲学,开创闽南学派。梅竹两君子,这回竹子才得真意啊。梅花遍植,激励人心,催人上进。

《腊圃冬梅》(陈谦益):”凛凛寒威遍海涯,偶从腊圃见梅花。满天霜雪何曾惮,半点尘埃更不加。春信已随群蕊到,岁寒何用众芳夸。东凤花柳浑题品,惟汝当为第一家。“梅花不畏严寒,不着尘埃,玉洁冰清,堪称花柳之首。但对于元末与张度、王佐、孙贲等贤士一道,受腊圃赖春湖邀请,前来腊圃考察研究的陈谦益来说,他不可能仅仅称颂梅花的这种精神,他不会不感叹,春湖公这个增城首富,热心公益捐献重修增城学宫,让元朝南人学者在增城以腊圃为例,研究汉人治国理论,分析元朝不得民心的举止,谋求天下大同,众生平等的可行对策。

腊圃人是善良、平和、不争和无为的,但是正是这种精神,获得人们的尊重与帮助,让腊圃能平稳发展,进而为更多的人服务,促进大同社会的发展。梅花是高洁的,她只与冰雪为伍,这点,腊圃人深得其神旨。腊圃人好客是有名的,但谈笑需鸿儒,来往无白丁。对贤者,如宋朝的崔与子、李肖龙,元朝的张度、王佐、孙贲、陈谦益,明朝的胡庭兰,清朝张耀宗等等,是高规格招待的,而对某些高官,无政绩无民望者,概不欢迎。梅花的不畏严寒,在元末得到充分的体现。

腊圃人冒着极大的危险,延请南人学者百多人在腊圃调查研究十多年,食住游一应俱全,且每月发放生活费用,全部由赖春湖支付,还派一得力管家负责他们的生活起居。明朝建立后,张、王、孙上中央当官,陈也中举,任增城县训导,教谕。明朝建立,腊圃是尽心尽力的,建有地方武装,元末干戈四起,何佐丞节全广,赖麒卿应之,夺取增城管理权,也就是解放了增城。

之后又招兵买马三千,上粤北南雄清剿乱军,屡立战功,回时在三江口遇害,不幸以身殉国。不惧霜雪,不染尘埃,春信一到,自然隐退,无需夸奖。梅花精神,腊圃一直传承着。后来,腊圃梅花消失了,山头上尽是松树,再后来,种上了荔枝,用以招待客人,礼之荔枝。有能力,则大片梅花大片梅花,形势变了,种些荔枝,待客依旧大方,这也许就是梅花精神的延续吧。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