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界里,红、绿、蓝三色可以混合出所有的颜色,也被称为三原色。在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佳松岭村,同样拥有三原色产业,舞貔貅代表的红色、盆景代表的绿色和民宿代表的蓝色,绘就成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佳松岭村位于增城市派潭镇西部地区,毗邻拖罗村接壤,省道256(派从公路)贯穿全村,交通相对便利。面积约6.4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5479 亩、水田面积 1900多亩。该村由 11个自然村,17个合作社组成,共549 户2700多人。 红色:舞貔貅文创与商演 让非遗文化再焕生机 舞龙舞狮见多了,见过舞貔貅吗?说到舞貔貅,圈内流传甚广的一句话是“广州舞貔貅看增城,增城舞貔貅看派潭佳松岭”。作为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一脉相传的佳松岭村张氏舞貔貅,在业内久负盛名。2007年就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增城区三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员。派潭镇客家地区流行的舞貔貅,其貔貅造型似猫头,又似狮,所以又称“舞客家猫”“客家醒狮”,是当地人逢年过节、开业庆典等喜庆场面必备节目。佳松岭村舞貔貅还多次作为派潭民俗文化代表,参加诸如乡村振兴大擂台、为党的二十大献礼等各类大型活动。 据佳松岭村党总支书记黄小琴介绍,佳松岭村的舞貔貅能延续至今有两个原因:一是派潭镇党委政府和佳松岭村委协同学校合作,将舞貔貅纳入到教学课程中,目前在派潭中学和派潭二小都设有舞貔貅教学基地,由第四代传承人张永木师傅担任老师。二是佳松岭村的张氏族人,由于对自身宗族舞貔貅的高度的认可和热爱,家家户户都会主动将其小孩交予张永木师傅学习舞貔貅,以此代代传承发扬舞貔貅文化。 黄小琴表示,非遗文化其实与民宿天然契合。对此,佳松岭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计划把舞貔貅打造成当地的传统特色民俗,比如节假日期间各村居、民宿等邀请其开展舞貔貅、入户参拜、武术表演等商演活动。同时,与位于佳松岭村的麦客72House民宿合作,顺应潮流用好舞貔貅的文化底蕴和知名度等优势资源,打造貔貅文化广场,并设计出受市场欢迎的形象IP,以此打造受游客喜爱的文创品,让历史悠久的非遗文化再次焕发活力,服务乡村振兴。 绿色:小盆景大产业 拓宽村民致富路 佳松岭村盆景产业起始于1980年左右,第一人李容兴由于偶然的机会发现精美树仔头能卖钱,便开始利用农闲时间从事盆景苗生产、培育,在赶集日载往珠三角地区售卖,并带动身边人开始从事盆景行业。近年来,由于佳松岭村盆景产业缺少组织化、规模化,再加上市场竞争大、盆栽人才流失等因素,虽然到2022年仍有十八户村民从事盆景行业,年销售5000多株、200多万元的产值,但增长乏力,发展较为受限。“为了让盆景产业‘活’起来,我们多次到外地盆景专业村考察学习,组织村社干部、盆景专业户和广州、增城盆景协会成员召开座谈会,并结合佳松岭村的实际情况做出发展规划。”黄小琴表示。 未来,佳松岭村将以“小盆景·大产业”方向为引领,将盆景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新兴产业,通过盆景活动IP打造、盆景文化长廊、盆景市集和盆景小镇等方式,发展佳松岭村墩头自然村盆景产业。同时与酒店、民宿、商超、博物馆等进行推广合作,力求把佳松岭村盆景打造成乡村振兴的又一瑰宝,让优雅端庄的盆栽艺术品从“养在深闺无人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为中华优秀文化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