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明末清初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 既写广州增城俊杰先贤 又写荔乡山水风物 ...

23-8-1 07:03|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524| 评论: 0|原作者: 湛汝松

摘要: 屈大均(1630年-1696年),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莱圃,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 ...
 屈大均(1630年-1696年),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莱圃,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屈大均的前半生致力于反清运动,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成功之孙郑克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即由南京携家眷归番禺,终不复出,著述讲学,移志于对广东文献、方物、掌故的收集和编纂。


屈大均为言志,弃传统的“岭南”称谓而不用,采用“广东”作书名,著有《广东文集》《广东文选》《广东新语》等作品。其中,《广东新语》一书为屈大均的传世之作。“岭南三大家”中首屈一指的屈大均,在诗学理论、诗歌创作等方面均进行了积极探索,并作出了独特贡献。在诗学理论方面,屈大均秉承儒家思想,提倡以诗言道,主张诗人要有高洁的人格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行;强调诗歌要以“丽”为美却不失其“则”,以比兴入诗,寻求诗歌诗画结合的艺术境界和中和朴素之美。

在诗歌创作上,屈大均实践其诗学理论,创作出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诗歌佳作,既具有忧国忧民的侠骨,又不失情真意切的柔情。晚年所著《广东新语》,极负盛名。屈大均《广东新语》既写广州市增城区的俊杰先贤,又写荔乡山水风物。本文以该书中广州市增城区的山水风物为引,看看屈大均笔下广州市增城区物事之古今。

一、增城区新塘镇的"沙贝“

《广东新语•地语》载:“增城者,五岭山水之丛。盖大庾西来,由韶、英德、番禺至增城而止。罗浮东来,由汀、惠、博罗至增城而止。北江自南雄北来,由韶、英德趋虎门而入海。东江自惠东来,由龙门、博罗趋虎门而入海。甘泉湛公,世增城之沙贝,前对虎门,为山水汇会之区。语曰:"山川孕灵,不其征欤!"大抵中原之山,至岭而穷,至虎门而益穷。其水亦然。然而穷之所在,大通以之。予尝欲移居沙贝,以翕受地灵。”

增城清代有句民间流行的俗语说,“第一沙,第二雅,第三麻车与石下。”沙,就是沙贝,增城第一大村。沙贝,今增城新塘镇旧城区及相邻甘涌、群星、新何、东华四村。此处是古代珠江口内海的一部分。崇山峻岭之水汇到此处,受到海边岩石阻挡,形成了一个大河湾。年深岁久,江水带下来的河沙和大海洋潮水卷来的贝壳,淤积在那里,逐渐成为陆地,故名“沙贝”。明代嘉靖年间,湛若水发动乡人在堆积着河沙贝壳的滩涂上挖塘筑堰,建成一个“新塘”。后来,乡人在“新塘”周围建屋开铺,遂成“新塘墟”。“沙贝”改称“新塘”,来买卖经商的人越来越多。时至今日,新塘已在全国经济百强镇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二、增城区朱村街的"白水山"

《广东新语•山语》载:“增城之西二十里有白水山,高千仞余,上宽平,状若仰盂,可田百亩。有飞泉长百余丈,直至山足,缭绕丹丘而东,水车所激,无高不至,满足田数千百亩。”白水山,又名白水带,在今增城朱村街,山上有一如白绸般的瀑布缭绕丹邱而泻。远远仰望,既有莽莽苍苍,龙腾虎跃的宏伟气象,又有云雾缭绕,流水人家的婉约风韵,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为白水丹邱留下众多诗篇:

"行天拈碧溜,溜上驾蜃楼。玉汞焚金鼎,石流水不流"。这是东晋药仙葛洪的《白水山石刻》。"凤台云母似天花,炼作芙蓉白雪芽。笑杀狂游勾漏令,却从何处觅丹砂。这是唐代何仙姑的《丹邱云母》。白云深锁路崎岖,鹤去台空景物殊。山障翠屏连素幕,泉分清溜滴明珠。道人只问丹砂井,隐客犹寻九节蒲。试问葛洪仙去后,至今遗迹事如何?"这是宋代名臣崔与之的《题郑山人邻居》。

"节序偏鹜大火流,金风瑟瑟桂丛秋。关山是处闻砧杵,河汉遥瞻望斗牛。丹鼎九还云漠漠,飞泉千尺日悠悠。划然长啸浮山外,一曲清歌万籁收。"这是明进士的《白水丹邱》。还有宋代苏东坡、清代陈恭尹、增城知县管一清等等,于是白水丹邱清代和当代“增城八景”之一。白水山麓的丹邱村,更是当代增城丝苗米的重要产地。金秋季节,万亩稻田,金波漪涟,加上气势磅礴瀑布,小桥流水的村庄,白水丹邱成了一幅多彩的画卷。

123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市增城区香蕉产量的气象预报模型 为乡
  • 试探广州市增城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 广州市增城区41个气象观测站2011—2021年强
  • 从深山非遗到网红打卡地 增城区派潭镇背阴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五一"首日迎客6万人次
返回顶部